小儿猩红热该如何治疗
小儿猩红热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隔离、休息)、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过敏可选头孢菌素)、对症治疗(发热处理、皮肤护理),特殊人群(婴幼儿、过敏体质患儿)需注意相关事项,同时要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进行预防
一、一般治疗
1.隔离:小儿猩红热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1周且咽拭子培养连续2次阴性为止,避免传播给他人,尤其是其他儿童,因为儿童群体易集中感染。
2.休息:患病小儿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年龄较小的患儿更需要良好的休息环境来促进机体修复。
二、药物治疗
1.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对A组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一般轻症患儿可口服青霉素V钾片等;病情较重者需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青霉素G。使用青霉素前需做皮试,避免患儿出现过敏反应。
2.头孢菌素类药物:如果患儿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克洛等,但同样要注意可能的过敏情况,且用药需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和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头孢菌素种类及剂型。
三、对症治疗
1.发热处理:对于发热的患儿,需密切监测体温。如果体温不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散热来降温;若体温超过38.5℃且符合用药指征,可根据患儿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退热药物,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使用。
2.皮肤护理:猩红热患儿会有皮肤皮疹等表现,要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物,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皮疹消退时可能会有脱皮现象,不要强行撕扯脱皮,让其自然脱落,对于会阴部等皮肤褶皱处的脱皮更要注意护理,保持干燥清洁。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患猩红热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需更加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皮疹等情况。在用药方面要严格遵循儿科医生的指导,因为婴幼儿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幼儿的药物或不恰当的用药剂量。
2.过敏体质患儿:过敏体质患儿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要详细告知医生过敏史,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过敏表现,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五、预防相关
1.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并隔离治疗是预防猩红热的重要措施。对于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场所,若有猩红热患儿,要及时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对患儿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如玩具、餐具等可通过煮沸或消毒液浸泡等方式消毒,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3.保护易感人群:在猩红热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对于密切接触患者的易感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观察或采取预防性用药等措施,但需谨慎选择预防性用药,遵循科学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