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应对疫情,需从个人防护、环境通风与清洁、健康监测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着手。个人防护要规范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环境通风需定时开窗,清洁要定期消毒家居;健康监测要自我观察症状、如实告知接触史;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减少去密集场所、家人关注健康,儿童要观察精神等情况、避免服成人药,孕妇要密切监测自身和胎儿、谨慎用药,有基础疾病人群要遵医嘱控基础病、区分症状调整方案
一、个人防护方面
1.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场所、密闭空间等应规范佩戴符合防护要求的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及以上防护口罩,能有效阻挡病毒传播,不同人群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口罩,例如老年人呼吸功能相对较弱,可选择舒适度较好且防护效果佳的口罩。
2.手卫生:勤用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消毒双手,这是阻断病毒经手传播的重要措施,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应养成良好手卫生习惯,比如经常外出的人群接触外界环境多,更需注重手卫生。
二、环境通风与清洁方面
1.环境通风: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一般建议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不同居住环境的人群都应保证室内有良好的通风,例如住在密闭性较好小区的居民更要注意定时通风。
2.环境清洁:定期对家居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等对物体表面、地面等进行擦拭消毒,不同年龄人群的家居环境清洁频率和方式有差异,儿童居住环境由于其活动特点,可能需要更频繁地清洁玩具等物品。
三、健康监测方面
1.自我健康观察: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不同病史人群若本身有基础疾病,出现相关症状时更要重视并及时检测,例如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的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
2.接触史询问:如实向相关人员告知自己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接触史,包括是否接触过确诊或疑似病例等,这有助于疫情防控和自身及他人的健康管理,不同性别人群在告知接触史时都应准确全面。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后更易出现重症情况,应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家人要关注其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等症状,可通过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式缓解不适,同时要保证其营养摄入等。
2.儿童:儿童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要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呼吸情况等,保持室内湿度适宜,避免儿童过度劳累,在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且儿童应避免自行服用成人药物。
3.孕妇:孕妇感染后需密切监测自身和胎儿情况,定期进行产检,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态,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由于孕妇身体特殊性,用药需格外谨慎,应遵循医生指导。
4.有基础疾病人群: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严格遵医嘱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服药,同时注意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与基础疾病症状区分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