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黏膜急性炎性疾病,有传染性,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及环境、机体抵抗力下降等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可据症状体征及病毒检测诊断,治疗以支持和对症为主,预防需增强抵抗力、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一、急性鼻炎的定义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黏膜急性炎性疾病,具有一定传染性,俗称“伤风”“感冒”。病毒首先侵犯鼻黏膜,引发炎症反应。
二、病因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起急性鼻炎,最常见的是鼻病毒,其次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病毒传播主要通过飞沫吸入,也可经被污染物体表面间接传播。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染的病毒类型可能有差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接触病毒后更易发病。
2.诱发因素:
环境因素:气温突变、寒冷潮湿的环境等可降低鼻黏膜的防御功能,增加感染风险。例如在季节交替时,气温波动大,人们若未及时增减衣物,就容易患急性鼻炎。
机体抵抗力下降:过度劳累、缺乏睡眠、营养不良等情况会使机体抵抗力降低,从而容易受到病毒侵袭引发急性鼻炎。长期熬夜的人群相对更容易患上急性鼻炎,因为熬夜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初期:鼻内干燥、灼热感或痒感,少数患者有酸痛不适及发热等全身症状。儿童可能表现出烦躁不安,因为他们无法准确表达身体的不适。
急性期:鼻塞逐渐加重,多为单侧鼻塞,随后可能变为双侧鼻塞,伴有大量清水样鼻涕,继发细菌感染时鼻涕可变为脓性。同时,患者可出现嗅觉减退。
恢复期:鼻涕逐渐减少,鼻塞减轻,但可能会有少许黏液性鼻涕残留。
2.全身症状:成人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低热、倦怠、头痛等;儿童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可出现高热、呕吐、腹泻、烦躁等症状,这是因为儿童的机体对病毒的反应更为强烈。
四、诊断
1.根据症状体征:典型的急性鼻炎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结合鼻黏膜充血、肿胀等体征可初步诊断。
2.病毒检测:可通过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方法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及具体的病毒类型,有助于针对性判断病情,但在一般临床诊断中,结合典型症状和病史即可初步诊断。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
支持治疗:患者应多饮水,清淡饮食,注意休息。对于儿童,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饮食摄入尤为重要,有助于身体恢复。
对症治疗:鼻塞严重时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以减轻鼻塞症状;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明显时,可根据病情适当使用解热镇痛药物缓解症状,但儿童使用需谨慎,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缓解不适。
2.预防措施
增强机体抵抗力: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适度运动,根据不同年龄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儿童可选择散步、慢跑等,成人可选择游泳、球类运动等;保证充足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病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保持室内通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