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骨折是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分四型,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可非手术(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康复护理分早期、中期、后期,多数预后良好,需注意避免再次受伤、定期复查、关注康复训练反应及保证营养。
一、孟氏骨折的定义与分型
孟氏骨折是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的一种损伤,根据受伤机制及X线表现等分为四型。Ⅰ型为桡骨头前脱位合并尺骨上1/3伸直型骨折;Ⅱ型为桡骨头后脱位合并尺骨上1/3屈曲型骨折;Ⅲ型为桡骨头外侧脱位合并尺骨上1/3骨折;Ⅳ型为桡骨头前、外、后脱位合并尺、桡骨双骨折。不同分型的损伤机制及表现不同,在诊断和治疗上需综合考虑。
二、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患儿受伤部位多有疼痛、肿胀、畸形,前臂活动受限,桡骨头脱位处可触及异常隆起。
2.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是主要的诊断手段,能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桡骨头脱位的情况,必要时可进行CT检查以更精确地评估骨折细节及脱位程度。年龄较小的患儿在进行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防护,可采取必要的屏蔽措施。
三、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复位后稳定的孟氏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手法复位需在麻醉下进行,复位后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及肿胀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固定时间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适当调整,一般固定4-6周,但要注意避免固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2.手术治疗
当手法复位失败、骨折不稳定或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时需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尺骨的连续性和桡骨头的正常解剖位置。手术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风险。术后需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但要注意训练的强度和时机,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儿的耐受程度。
四、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术后或外固定早期,鼓励患儿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小婴儿,家长可帮助其活动手指。
2.中期康复:在骨折初步稳定后,逐渐增加前臂的旋转等活动,但要避免剧烈活动。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操,训练时要注意动作轻柔,符合患儿的生长发育特点。
3.后期康复: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前臂的全方位活动训练,如旋转、屈伸等,同时可配合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促进功能恢复。康复过程中要定期评估患儿的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五、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大多数患儿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后预后良好,能够恢复正常的前臂功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能会导致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年龄较小的患儿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密切关注恢复情况。
2.注意事项:受伤后要避免患肢再次受伤,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查,了解骨折愈合及关节恢复情况。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要给患儿提供营养丰富的饮食,保证骨骼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