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输尿管反流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输尿管膀胱连接部解剖结构异常(胚胎发育致活瓣功能失效)和膀胱三角区发育不全(抗反流机制受损);后天性因素有下尿路梗阻(膀胱或尿道梗阻致膀胱内压升高)、泌尿系统感染(炎症破坏抗反流能力)、医源性因素(膀胱或输尿管手术致解剖结构破坏)。
一、先天性因素
1.输尿管膀胱连接部解剖结构异常
胚胎发育过程中,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正常结构形成障碍是常见病因。正常情况下,输尿管在膀胱内走行的一段具有活瓣作用,能防止尿液反流。如果该段输尿管的肌肉发育异常,比如平滑肌发育不良等,就会导致活瓣功能失效,使得尿液在膀胱充盈或排尿时容易反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这种解剖结构异常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婴幼儿,可能与胚胎时期的基因表达异常等因素有关,影响了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正常分化和发育。
2.膀胱三角区发育不全
膀胱三角区的正常结构对于防止膀胱输尿管反流起着重要作用。当膀胱三角区发育不全时,输尿管开口的位置、角度等可能发生改变,使得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抗反流机制受损。例如,输尿管开口过于偏向外侧等情况,会降低其防止尿液反流的能力,从而引发膀胱输尿管反流。这种发育不全可能与遗传因素以及胚胎早期的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如受到某些不良因素影响时,可能干扰膀胱三角区的正常发育。
二、后天性因素
1.下尿路梗阻
膀胱出口梗阻:例如前列腺增生(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会堵塞尿道内口,导致膀胱内压力升高。为了排出尿液,膀胱需要加强收缩,长期的高压状态会影响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正常功能,进而引发膀胱输尿管反流。另外,尿道狭窄等疾病也可引起膀胱出口梗阻,使得膀胱内压力增加,破坏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抗反流机制。
尿道梗阻:女性的尿道外口狭窄等情况也可能导致下尿路梗阻,使膀胱内压力升高,最终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儿童时期的后尿道瓣膜等疾病也属于尿道梗阻的范畴,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导致膀胱内压力异常增高,诱发反流。
2.泌尿系统感染
长期或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会导致输尿管和膀胱黏膜的炎症反应。炎症会引起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黏膜充血、水肿,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细菌感染可释放炎症介质,破坏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平滑肌结构和功能,使得抗反流的能力下降。在儿童群体中,由于泌尿系统的生理特点,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从而增加了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女童,尿道短,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引发膀胱输尿管反流。
3.医源性因素
膀胱手术:如膀胱肿瘤切除手术等,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解剖结构。手术操作可能导致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缝合不当、局部组织损伤等,从而破坏了正常的抗反流机制,引发术后膀胱输尿管反流。
输尿管手术:输尿管的结石取出手术等操作,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损伤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结构,导致反流的发生。例如,在输尿管镜手术中,若对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局部的黏膜损伤或肌肉损伤,影响其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