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病因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儿童因解剖结构特点发生率高,成人因鼻咽部病变致机械性阻塞)、感染(部分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免疫反应;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儿童及成人表现不同)、耳闷胀感及耳鸣;检查包括耳部查体(鼓膜内陷等)和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试等);诊断结合病史等,需与鼻咽癌鉴别;治疗有保守治疗(积极治原发病、改善通气、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无效时);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关注听力防影响发育等,成人要治原发疾病定期检查。
一、定义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二、病因
1.咽鼓管功能障碍
儿童:儿童的咽鼓管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例如,学龄前儿童由于咽鼓管解剖结构特点,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成人:鼻咽部肿瘤、腺样体肥大等可引起咽鼓管机械性阻塞,导致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从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2.感染:过去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无菌性炎症,但近年研究发现部分分泌性中耳炎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可引起中耳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发生。
3.免疫反应:中耳局部免疫功能异常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患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易出现免疫相关的中耳病变。
三、临床表现
1.听力下降
儿童多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儿童可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成人则主要表现为听力减退,可随体位变化而有所不同,如头位前倾或偏向患侧时,听力可暂时改善。
2.耳闷胀感及耳鸣:患儿可表现为抓耳、摇头等不适,成人可自觉耳内闷胀,低调间歇性耳鸣较为常见,如“噼啪”声、嗡嗡声等。
四、检查方法
1.耳部查体
鼓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鼓膜呈琥珀色或橙红色,若有积液,可见液平线。
2.听力检查
纯音听阈测试:显示不同程度的传导性听力损失。
声导抗测试: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方法,典型曲线为B型,鼓室图平坦;部分患者可呈C型,鼓室图低平。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耳部检查,结合声导抗等检查结果一般可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鼻咽癌等疾病鉴别,鼻咽癌患者常伴有鼻塞、涕中带血等症状,鼻咽部检查及活检可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治疗鼻咽部腺样体肥大等疾病。
改善咽鼓管通气:可采用咽鼓管吹张法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生素(如存在细菌感染时)、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严格遵循相关用药原则,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
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考虑鼓膜切开术、鼓膜穿刺术、鼓膜置管术等手术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需密切关注听力情况,因为长期听力下降可能影响语言发育等。要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2.成人:成人患者要积极治疗可能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原发疾病,如鼻咽部肿瘤等,定期进行耳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