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乙肝到底是什么
甲肝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急性期有相应症状,多数可恢复,少数可致重型肝炎;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有急性和慢性,慢性乙肝可致严重并发症,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甲肝乙肝表现预后不同,需预防监测。
一、甲肝
1.定义: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传播途径:被HAV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可引起爆发流行,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播。例如,在卫生条件较差、人员密集且卫生习惯不佳的环境中,容易发生甲肝传播。儿童由于免疫功能相对不完善,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幼儿园等,若有甲肝患者,其他儿童感染风险较高;而成年人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也可能因食用被污染食物而感染。
2.临床表现:
急性期:起病较急,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样。一般来说,儿童感染甲肝后症状相对较轻,而成人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例如,儿童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消化道症状,而成年人可能会出现较明显的乏力、恶心、呕吐等,黄疸出现的比例也可能相对较高。
恢复期:多数患者在数周内逐渐恢复,黄疸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但少数患者可能会发展为重型肝炎,尤其是老年人或本身有基础肝病的人群,重型肝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感染甲肝后发生重型肝炎的风险较一般人群高,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二、乙肝
1.定义: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如输入被HB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是指患有乙肝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将病毒传给婴儿;性接触传播则是与乙肝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时可能被感染。不同年龄人群感染乙肝的风险有所不同,儿童感染乙肝多为母婴传播,而成年人感染乙肝多通过血液或性接触等途径。例如,新生儿如果母亲是乙肝大三阳患者,若不进行母婴阻断,感染乙肝的几率较高;而成年人在有不安全的性行为或职业暴露(如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刺伤等)时,感染乙肝的风险增加。
2.临床表现:
急性乙肝:部分患者有类似甲肝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等,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急性乙肝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少数会转为慢性乙肝。对于儿童急性乙肝患者,由于自身免疫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转为慢性乙肝的几率较成年人相对较高。
慢性乙肝:病情迁延不愈,患者可能有乏力、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存在肝脏炎症或纤维化。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老年人本身肝脏功能有一定衰退,若感染慢性乙肝,病情进展可能相对更快,发生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
总之,甲肝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多为急性感染且多数可康复;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乙肝可能发展为严重并发症。不同年龄、人群在感染甲肝和乙肝时的表现及预后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预防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