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佝偻病是什么病
佝偻病是一种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主要影响骨骼发育,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和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好发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主要原因是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光照射不足是造成佝偻病的主要原因,治疗方法是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预防方法是孕妇多户外活动、新生儿出生后补充维生素D、婴幼儿注意补充维生素D。
一、概述
佝偻病是一种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主要影响骨骼发育。其主要特征是钙、磷代谢异常,导致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矿化,造成骨骼病变。佝偻病好发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和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
二、病因
维生素D缺乏是佝偻病的主要原因。由于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变为维生素D,因此日光照射不足是造成佝偻病的主要原因。此外,维生素D摄入不足、生长速度快、疾病影响等因素也会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三、症状
1.初期
多数患儿早期症状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患儿会出现多汗、夜惊、好哭等症状,常伴有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是入睡后头部出汗,使患儿头颅不断磨擦枕头,久之颅后可见枕秃圈。
2.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患儿会出现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骨骼改变往往在生长最快的部位最明显,不同年龄有不同的骨骼表现。
3.恢复期
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后,患儿的各种症状开始减轻或消失,精神活泼,肌张力恢复。
4.后遗症期
重症患儿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多见于一岁以后的婴儿,因佝偻病时钙盐沉着与软骨组织增厚,骨骺端因钙质沉着而膨大,沿干骺端的方向可触知几个先期钙化带,这是骨骼较明显的病变。
四、检查
1.血生化检查
测定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有助于佝偻病的诊断。
2.X线检查
X线检查对佝偻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X线检查可发现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消失,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
五、诊断
根据维生素D缺乏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血生化检查,佝偻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需要注意的是,应与其他导致骨骼畸形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六、治疗
1.一般治疗
(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小儿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2)多晒太阳,增加户外活动,冬季也要注意保证小儿每日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
2.药物治疗
(1)补充维生素D:口服维生素D制剂是佝偻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2)钙剂补充:对于有明显钙缺乏的患儿,可同时补充钙剂。
七、预防
1.孕妇应多户外活动,食用富含钙、磷的食物。
2.新生儿出生后2周起,应每日补充维生素D400IU。
3.早产儿、低体重儿、双胎儿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800IU,3个月后改预防量。
4.婴幼儿期生长发育迅速,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
八、注意事项
1.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2.让孩子在户外活动时,避免阳光直射眼睛。
3.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剂量进行,避免过量。
4.孩子的饮食应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
5.对于有佝偻病后遗症的孩子,家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