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什么传染病
猩红热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有发热、典型皮疹、咽峡炎等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诊断,用青霉素治疗,需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来预防
一、定义与病原体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产生红疹毒素等多种毒素和酶,从而导致发病相关的一系列表现。
二、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和带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式形成飞沫,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更容易发生传播。例如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一旦有病例,容易造成聚集性传播。
2.密切接触传播:与患者直接接触,如拥抱、握手等,或接触被患者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引起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9℃左右,可伴有寒战。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体温上升较快且波动相对明显,成人相对较为平稳,但总体都是以高热为特征。
2.典型皮疹: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按压可褪色,皮疹之间皮肤发红,疹间无正常皮肤,称为“杨梅舌”“口周苍白圈”等特殊表现。不同年龄儿童皮疹的分布和严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全身都可出现皮疹,但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更为明显。
3.咽峡炎:表现为咽部、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有脓性渗出物,咽痛明显,影响进食,不同年龄儿童因吞咽功能等差异,咽痛表现程度不同,幼儿可能表现为拒食等。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根据患者的发热、皮疹、咽峡炎等典型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注意观察皮疹的细节以及咽峡部的具体情况,儿童由于表达能力等问题,更需要仔细观察其症状表现。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这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血液中相关细胞变化,不同年龄儿童血常规指标可能有正常范围的差异,但总体趋势是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咽拭子培养:从咽部采集标本进行培养,若培养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则可确诊,这是确诊猩红热的金标准,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采集咽拭子的操作要符合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患儿舒适和操作顺利。
五、治疗
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能有效杀灭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不同年龄儿童根据体重等情况使用合适剂量的青霉素进行治疗,要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确保治疗效果同时注意可能的药物相关情况。
六、预防措施
1.隔离患者:一旦发现猩红热患者,应立即隔离,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为止,这样可以避免将病菌传播给他人,特别是在集体生活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隔离患者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对患者居住环境进行消毒,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菌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机会。
3.保护易感人群:在猩红热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儿童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密切接触患者的易感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用药,但要严格遵循用药禁忌等相关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