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和脓毒血症一样吗
败血症与脓毒血症在定义、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存在差异,败血症是病原菌入血繁殖产毒致全身感染综合征,脓毒血症是感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且伴宿主炎症反应失调,诊断治疗等各方面均有不同特点及针对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病原菌主要为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脓毒血症是指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机体对感染的失控反应,导致远处器官功能障碍。它不仅有病原菌感染,还伴有宿主的炎症反应失调。
病理生理机制方面
败血症主要是病原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直接损伤组织和器官,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例如,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和外毒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功能紊乱等。
脓毒血症则是感染灶的病原体及其产生的毒素、介质等进入血液循环,激活宿主的免疫系统,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炎症细胞被激活后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炎症介质进一步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多器官功能损害等。
临床表现方面
败血症患者多有高热、寒战、皮肤瘀点、肝脾肿大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可能引起迁徙性脓肿。
脓毒血症除了有原发病灶的感染表现(如肺炎患者的咳嗽、咳痰,腹腔感染患者的腹痛等)外,还会出现SIRS的表现,如体温异常(体温>38℃或<36℃)、心率增快(>90次/分钟)、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0次/分钟或过度通气,PaCO?<32mmHg)、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12×10?/L或<4×10?/L,或未成熟粒细胞>10%)。随着病情进展,也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器官功能障碍等表现。
诊断方面
败血症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培养,若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可确诊。同时结合临床表现、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升高来辅助诊断。
脓毒血症的诊断需要满足SIRS标准,同时有明确的感染来源。实验室检查除了血常规、CRP等炎症指标外,还可能需要检测降钙素原(PCT)等,PCT在脓毒血症时通常明显升高。
治疗方面
败血症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同时需要对症支持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休克、处理DIC等。
脓毒血症的治疗除了抗感染治疗外,更强调早期液体复苏、调控炎症反应等。例如,早期积极进行液体复苏以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对于过度炎症反应可考虑使用调节炎症介质的药物等。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发生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时病情变化更快,需密切监测;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感染后更易发展为脓毒血症,治疗时需更谨慎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女性在妊娠期发生感染时,若发展为脓毒血症对母婴健康影响较大,需特别关注。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人群,本身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发生感染并进展为脓毒血症或败血症,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需要更加重视基础疾病的控制以及感染的早期识别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