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佝偻病的表现
婴儿佝偻病不同阶段的表现、后遗症及相关注意事项。初期有精神神经症状(多汗、易激惹、夜惊等)和轻微骨骼改变(颅骨软化);激期头部、胸部、四肢、脊柱等有明显骨骼畸形,还伴有肌肉松弛、运动发育落后;恢复期症状减轻、骨骼及运动功能改善;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后儿童,残留骨骼畸形影响外观和功能。此外提醒家长关注特殊人群,保证喂养营养,让婴儿适当晒太阳,若发现症状及时就医。
一、初期表现
1.精神神经症状:婴儿可能出现多汗现象,这种多汗与温度、季节等环境因素无关,即便在温度适宜、穿着合适的情况下也会大量出汗。同时,婴儿易激惹,表现为烦躁不安,难以安抚,可能会频繁哭闹,睡眠质量差,经常夜惊,睡眠中突然惊醒、哭闹。
2.骨骼改变:初期骨骼改变相对不明显,但可能会有颅骨软化的表现,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的后部,会有乒乓球样的感觉。
二、激期表现
1.头部:除了颅骨软化更为明显外,还会出现方颅,即头颅呈方形,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正常婴儿前囟一般在11.5岁闭合,佝偻病婴儿可能延迟至23岁才闭合。出牙延迟,可晚于10个月,甚至1岁多才出牙,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釉质发育不良。
2.胸部:可出现肋骨串珠,即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或看到圆形隆起,像串珠一样,以第710肋最明显。还会有鸡胸或漏斗胸,鸡胸是胸骨向前突出,形如鸡的胸脯;漏斗胸则是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形似漏斗。这些胸部畸形会影响呼吸功能,导致婴儿呼吸较急促,易患呼吸道感染。
3.四肢:腕、踝部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为手镯或脚镯征。下肢可出现O形腿或X形腿,站立或行走时,两下肢因负重而弯曲变形。O形腿是两足跟靠拢时,两膝关节不能并拢;X形腿是两膝关节靠拢时,两足跟不能并拢。
4.脊柱:可出现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严重者可影响心肺功能和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
5.肌肉松弛:婴儿的肌肉发育受到影响,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肌肉无力。坐、立、行等运动发育落后,抬头、翻身、坐起、站立、行走的时间都可能比正常婴儿晚。
三、恢复期表现
经过适当治疗后,婴儿的临床症状如多汗、易激惹、夜惊等逐渐减轻或消失,精神状态好转。骨骼改变开始逐渐恢复,如颅骨软化逐渐改善,方颅、肋骨串珠等畸形逐渐减轻,肌肉力量逐渐增强,运动功能也会有所改善。
四、后遗症期表现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若婴儿期佝偻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如O形腿、X形腿、鸡胸、漏斗胸等。这些骨骼畸形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外观和身体的正常功能,如行走姿势异常、运动耐力下降等,对孩子的心理和生活质量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温馨提示:对于婴儿佝偻病,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先天储备不足,患佝偻病的风险更高,更要加强监测。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要注意自身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钙、磷、维生素D的食物。人工喂养的婴儿,要选择合适的配方奶粉。同时,要让婴儿适当晒太阳,但需注意避免阳光直射眼睛和皮肤晒伤,可在早晨或傍晚阳光不太强烈时进行户外活动。若发现婴儿有上述佝偻病表现,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切勿自行给婴儿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