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脱性骨折应如何治疗啊
撕脱性骨折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移位不明显者,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手术治疗用于移位明显或累及关节面者,方式有锚钉固定;康复治疗早期做肌肉收缩舒张锻炼,后期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在各阶段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保守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一些撕脱性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比如儿童的撕脱性骨折,若骨折块较小且位置较好时。
2.具体措施
石膏或支具固定:通过石膏或支具将受伤部位固定,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为骨折的愈合创造稳定的环境。固定时间一般根据骨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定,通常需要3-6周不等。在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感觉情况,若出现手指或脚趾麻木、肿胀加剧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调整固定装置。对于老年人,由于其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弱,固定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并且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固定部位的情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影响血液循环,增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风险。
二、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
骨折移位明显:当撕脱性骨折块移位较大,影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踝关节的撕脱性骨折,若骨折块移位超过2-3毫米,就可能会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功能,此时多需手术。
涉及关节面:如果撕脱性骨折累及关节面,为了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保证关节的正常活动,也需要手术治疗。比如膝关节的撕脱性骨折,若骨折块影响了膝关节的软骨面,就需要通过手术将骨折块复位固定,以避免后期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对于年轻患者,由于其活动量较大,对关节功能的要求较高,当撕脱性骨折涉及关节面时,手术治疗往往是更合适的选择,以最大程度地恢复关节功能,满足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2.手术方式
锚钉固定:对于一些软组织附着处的撕脱性骨折,可采用锚钉进行固定。通过将锚钉植入骨质,然后将撕脱的肌腱等组织与锚钉相连,从而达到固定骨折块的目的。这种手术方式创伤相对较小,恢复较快,但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锚钉型号和固定方式。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
肿胀消退后的功能锻炼:在骨折固定后的早期,当肿胀逐渐消退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锻炼。例如,对于下肢的撕脱性骨折,可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样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配合度相对较低,家长需要在旁边耐心引导和协助进行康复锻炼,并且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锻炼导致骨折部位的损伤加重。
2.后期康复
关节活动度训练: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需要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例如,踝关节撕脱性骨折康复后期,可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度训练。可以通过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动活动是患者自己进行关节的屈伸等动作,被动活动则是由他人帮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训练时要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力度,以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对于老年人,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疼痛和损伤,因为老年人的关节软骨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过度的活动可能会加重关节的损伤。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骨质疏松,过度用力可能导致再次骨折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