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女孩,2岁以内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可出现排尿异常、尿液异常、发热、腰痛等症状,其原因包括生理结构特点、免疫功能低下等,可通过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治疗方法主要为一般治疗、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穿开裆裤等。
一、什么是小儿尿路感染
小儿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在小儿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女孩,且2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二、小儿尿路感染的症状
1.排尿异常
(1)尿频、尿急、尿痛:小儿可能会出现频繁地上厕所、尿急、尿痛等症状。
(2)尿失禁: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尿失禁的情况。
2.尿液异常
(1)尿液混浊:尿液可能会变得混浊,甚至出现血尿。
(2)尿液异味:尿液可能会有异味。
3.发热、腰痛
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发热、腰痛等症状。
三、小儿尿路感染的原因
1.生理结构特点
(1)小儿的尿道口较短且宽,细菌容易上行感染。
(2)小儿的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及弹力纤维发育不全,容易受压及扭曲,导致尿液引流不畅。
2.免疫功能低下
(1)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感染病原体。
(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3.其他因素
(1)尿道口周围细菌的逆行感染。
(2)尿路先天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会导致尿液排泄不畅,容易发生感染。
四、小儿尿路感染的诊断
1.尿液检查
(1)尿常规:检查尿液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
(2)尿培养:确定尿液中是否有细菌生长,并进行药敏试验,以便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是否有异常。
(2)排泄性尿路造影:了解尿路的形态和功能是否正常。
五、小儿尿路感染的治疗
1.一般治疗
(1)让患儿多饮水,增加尿量,促进细菌的排出。
(2)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勤换内裤。
2.抗生素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疗程一般为7~14天。
3.对症治疗
(1)发热患儿可给予退烧药。
(2)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时,可给予解痉药物缓解症状。
六、小儿尿路感染的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尿道口的清洁。
2.避免穿开裆裤,减少尿道口感染的机会。
3.女孩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避免粪便污染尿道口。
4.给患儿勤换尿布,保持会阴部的干燥。
5.积极治疗蛲虫、包茎、包皮过长等疾病。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
(1)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症状,因此需要家长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
(2)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增减药量。
(3)注意患儿的饮食,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2.孕妇
(1)孕妇发生尿路感染后,应及时就医,以免影响胎儿的发育。
(2)在治疗过程中,应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
3.老年人
(1)老年人身体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2)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并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总之,小儿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家长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情况,及时就医治疗。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