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的治疗
鼻中隔偏曲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有鼻腔冲洗(保持鼻腔湿润、缓解伴随症状)和对症药物治疗(鼻塞用短期鼻用减充血剂、变应性鼻炎用抗组胺药等,儿童用药需注意);手术适应证为长期持续性鼻塞保守无效、反复鼻出血保守止血差、影响鼻窦引流致反复鼻窦炎;手术方式有传统黏膜下矫正术(切除部分偏曲组织)和黏膜下成形术(保留软骨支架);术后要处理鼻腔填塞物、护理鼻腔(儿童需家长协助)、定期复查观察术腔恢复情况。
一、非手术治疗
1.鼻腔冲洗:对于部分因鼻腔黏膜干燥等因素导致症状较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可通过鼻腔冲洗来保持鼻腔湿润,减少鼻腔不适感。一般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能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过敏原等,维持鼻腔正常生理环境,但对于鼻中隔偏曲本身的矫正无直接作用,主要是缓解因偏曲导致的鼻腔干燥、轻微鼻塞等伴随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鼻腔冲洗,儿童需在家长协助下选择合适的冲洗压力和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不适。
2.对症药物治疗:当鼻中隔偏曲患者出现鼻塞时,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短期缓解,但需注意避免长期使用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对于伴有变应性鼻炎相关症状(如打喷嚏、流清涕)的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等进行对症治疗。不同年龄人群在药物选择上有差异,儿童应选择儿童专用剂型的药物,且需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中的剂量等要求,同时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鼻中隔偏曲引起长期持续性鼻塞,经保守治疗无效者。例如一些成年人因鼻中隔偏曲导致严重鼻塞,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经药物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
鼻中隔偏曲导致反复鼻出血,且出血部位位于偏曲的凸面,经保守治疗止血效果差者。对于有此类情况的患者,手术矫正偏曲的鼻中隔可从根源上减少鼻出血的发生。
鼻中隔偏曲影响鼻窦引流,引起反复鼻窦炎者。比如因鼻中隔偏曲导致鼻窦开口堵塞,进而反复出现鼻窦炎,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时,手术矫正鼻中隔是改善鼻窦引流、治疗鼻窦炎的有效措施。
2.手术方式
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通过切除部分偏曲的软骨和骨组织来矫正鼻中隔。该手术方式较为经典,对于大部分鼻中隔偏曲的矫正有较好效果。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操作需根据其鼻中隔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儿童患者由于鼻中隔尚在发育中,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对其鼻腔正常发育的影响。
鼻中隔黏膜下成形术:相较于传统矫正术,该术式在矫正鼻中隔偏曲的同时,能更好地保留鼻中隔的软骨支架,减少对鼻腔功能的影响。在手术过程中,需精准操作,根据患者鼻中隔偏曲的形态等进行个性化的软骨和骨组织处理,以达到良好的矫正效果,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术后注意事项
鼻腔填塞物处理:术后鼻腔通常会放置填塞物,一般在术后1-2天根据情况逐步取出。不同年龄患者对填塞物取出过程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可能会因恐惧等情绪不配合,需要医护人员更加耐心地安抚和操作。
鼻腔护理:术后需继续进行鼻腔冲洗等护理措施,保持鼻腔清洁,促进术腔黏膜恢复。年龄较小的患者需要家长协助进行鼻腔冲洗等护理操作,要注意冲洗的力度和方法,避免损伤术腔黏膜。
定期复查:术后需要定期复查,观察术腔恢复情况,如有无粘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不同年龄患者复查的频率和具体检查项目可能会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个性化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