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跖骨骨折怎样治疗
第五跖骨骨折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用石膏固定4-6周;手术治疗适用于移位明显及伴有其他损伤的骨折,采用内固定手术;康复治疗分固定期间的肌肉收缩锻炼、抬高患肢,及拆除固定后的关节活动度训练、步态训练,各阶段训练需根据不同年龄患者特点调整。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第五跖骨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无移位骨折通常是骨折端没有明显的错位情况;轻度移位指骨折端有一定偏移,但未影响到骨折的整体稳定性等。例如一些儿童的第五跖骨骨折,若移位不明显,多先考虑非手术治疗。
2.具体方法
石膏固定:使用石膏将足部固定,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一般固定时间为4-6周左右。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足部的血液循环和肿胀情况,若出现足部明显肿胀加剧、疼痛不缓解甚至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调整石膏固定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石膏固定的松紧度等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精细调整,以保证舒适度和固定效果。比如儿童的骨骼柔韧性等与成人不同,石膏固定时要更注意贴合度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移位明显的骨折:当第五跖骨骨折移位较明显,如骨折端移位超过2-3毫米等情况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第五跖骨骨折,如涉及关节面的骨折等,也多需要手术干预。例如一些成年人的第五跖骨骨折,移位明显影响骨折愈合和足部功能恢复时,就需要考虑手术。
伴有其他损伤的骨折:如果第五跖骨骨折同时伴有足部其他重要结构的损伤,如神经、血管损伤等,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来修复骨折并处理相关损伤。
2.手术方式
内固定手术: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克氏针、螺钉等。通过手术将骨折端复位后用内固定材料固定,以维持骨折的复位位置,促进骨折愈合。例如使用螺钉固定时,要准确将螺钉植入合适位置,保证固定的牢固性。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中内固定材料的选择和操作要考虑到年龄带来的骨骼特点差异,如儿童骨骼较软,克氏针固定相对更常用且操作需更轻柔。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肌肉收缩锻炼:在骨折固定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足部及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比如足部的跖屈、背伸等小范围的肌肉收缩动作,每天多次进行,每次持续一定时间。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各个年龄层的患者都很重要,儿童进行此类锻炼时要注意引导和保护,避免过度用力。
抬高患肢:休息时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减轻肿胀。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如儿童,要确保抬高患肢的姿势舒适且易于保持。
2.后期康复(拆除固定后)
关节活动度训练:当骨折达到一定愈合程度,拆除固定后,要逐步进行足部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包括踝关节的屈伸、内翻、外翻等活动。可以通过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例如先由他人帮助进行被动活动,然后过渡到患者主动活动。对于成年人,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加大训练强度,而儿童则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因活动不当影响骨骼发育。
步态训练:在关节活动度恢复到一定程度后,进行步态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从在平稳地面上行走开始,逐步过渡到上下楼梯等复杂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步态训练进度和方式要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调整,儿童需要更多的耐心引导和保护,确保安全和正确的步态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