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猩红热病
猩红热病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通过空气飞沫等传播,儿童易感,有发热、典型皮疹等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用抗生素等,需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
一、猩红热病的定义
猩红热病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病因与传播途径
病因:主要病原体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该菌可产生红疹毒素等多种毒素和酶。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比如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原菌,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等侵入人体引发感染,但相对较少见。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等因素,相对更易成为易感人群,在集体生活的儿童群体中较易造成传播。
三、临床表现
发热:多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8-40℃左右,不同年龄儿童发热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一般年龄较小儿童发热可能更急骤,且可能伴有寒战等症状。
典型皮疹: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皮疹先从耳后、颈部开始,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在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部位,皮疹更为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称为“帕氏线”;面部潮红,而口周苍白,形成“口周苍白圈”;舌苔白厚,舌尖及边缘红肿,突出的舌乳头称为“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绛红色,称为“杨梅舌”。
其他表现:可能出现咽痛、吞咽痛等症状,部分患儿可能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不同年龄患儿临床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比如婴儿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需仔细观察判断。
四、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医生会根据患者典型的发热、皮疹表现,如口周苍白圈、帕氏线、杨梅舌等特征性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一般可达(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伴有核左移现象。
咽拭子培养:取咽部或其他病灶分泌物进行培养,若培养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则可确诊。对于儿童患者,咽拭子采集需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五、治疗原则
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如患儿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等其他敏感抗生素。抗生素治疗可以杀灭病原菌,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需严格按照药物的适应证和儿童的体重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但要避免不规范用药。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发热患儿,需根据患儿情况进行相应处理,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等特点,要注意合理控制体温,优先采用非药物降温措施,如适当减少衣物、温水擦浴等,当体温过高可能影响患儿健康时再考虑合理使用退热药物,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不恰当使用。同时,让患儿多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等。
六、预防措施
隔离患者:一旦发现猩红热患儿,应立即隔离,隔离时间一般为至症状消失后1周,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为止,以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
切断传播途径:在集体场所如学校等,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患者居住环境进行消毒,比如患儿使用过的物品可通过煮沸、暴晒等方式进行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可使用青霉素等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儿童群体中要加强卫生教育,教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对于儿童聚集的场所,可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和消毒等工作,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