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初期患者的临床表现
佝偻病初期表现多样,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易激惹,婴儿对外界轻微刺激反应过度、频繁哭闹,多汗且与环境温度等无关,还会睡眠不安、夜间易惊醒翻身;骨骼改变有颅骨软化(36个月婴儿颅骨变薄有乒乓球样感)、方颅(89个月以上患儿额顶骨双侧隆起呈方形);其他表现包括出牙延迟、囟门增大及闭合延迟。婴幼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日照不足人群是高发群体,家长应关注孩子症状,注意喂养、补充维生素D及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一、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表现
1.易激惹:佝偻病初期患者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不安。在婴儿期,表现为对外界轻微刺激反应过度,可能频繁哭闹,较难安抚。这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影响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例如,原本安静的婴儿,在佝偻病初期可能因换尿布、抱姿改变等微小刺激就哭闹不止。
2.多汗:多汗是佝偻病初期常见症状,与环境温度、活动量无关。患儿头部、颈部等部位出汗明显,即使在凉爽环境或安静状态下也多汗。汗液刺激头皮,婴儿可能会经常摇头擦枕,导致枕秃出现。这主要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影响了交感神经调节功能,导致汗腺分泌异常。
3.睡眠不安:患者睡眠质量差,夜间容易惊醒,频繁翻身。这同样是由于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使睡眠周期受到干扰。对于婴幼儿,睡眠不安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因夜间生长激素分泌旺盛,良好睡眠对生长至关重要。例如,有的宝宝原本睡眠规律,在佝偻病初期变得夜间频繁醒来,难以再次入睡。
二、骨骼改变
1.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表现为颅骨变薄,按压时有乒乓球样感觉。这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钙盐不能正常沉着于骨骼,导致颅骨骨质变软。颅骨软化是佝偻病初期较早出现的骨骼改变,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2.方颅:常见于89个月以上患儿,表现为额骨和顶骨双侧对称性隆起,使头部外观呈方形。这是由于额骨和顶骨的骨膜下骨样组织增生,导致颅骨变形。方颅虽然在佝偻病初期可能不典型,但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明显。
三、其他表现
1.出牙延迟:正常婴儿410个月开始出牙,佝偻病初期患者出牙时间可能推迟,且出牙顺序可能紊乱。这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导致牙齿萌出所需的钙盐供应不足。例如,12个月还未出牙的婴儿,需考虑佝偻病可能。
2.囟门增大及闭合延迟:佝偻病初期可出现囟门增大,正常婴儿前囟11.5岁闭合,佝偻病患儿前囟闭合时间可能延迟至2岁以后。这是由于骨骼发育异常,颅骨生长和骨化过程受影响。
温馨提示:
1.婴幼儿:婴幼儿是佝偻病高发人群,因其生长发育迅速,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量大。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表现,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保证自身营养均衡,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摄入,以提高乳汁质量。人工喂养的婴儿,要选择合适配方奶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
2.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这类特殊人群因先天储备不足,出生后生长速度快,更易患佝偻病。出生后应遵医嘱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定期进行体检,监测生长发育和佝偻病相关指标。
3.日照不足人群:维生素D主要来源是皮肤经阳光照射合成。对于室内活动多、日照时间少的婴幼儿,家长应尽量增加孩子户外活动时间,让皮肤充分接触阳光,但要注意避免强光直射,选择合适时间段,如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每次户外活动1530分钟,逐渐增加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