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和毛囊炎的区别
粉刺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与皮脂分泌过多等因素相关,分白头和黑头粉刺,多见于青少年等;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两者可根据临床表现诊断鉴别,治疗上粉刺轻中重度有不同方式,毛囊炎细菌、真菌性治疗药物不同,预防均需注意皮肤清洁等,特殊人群也有相应预防要点
一、定义与病因
1.粉刺: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因素相关。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促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加,皮脂为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油脂及厌氧环境,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形成粉刺。
2.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皮肤外伤、搔抓、多汗、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易诱发,不同部位的毛囊炎病因可能略有差异,例如头皮毛囊炎可能与头部多汗、卫生状况不佳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
1.粉刺:可分为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白头粉刺又称闭合性粉刺,为皮色丘疹,针头大小,毛囊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又称开放性粉刺,毛囊开口明显,表面可见黑色的角质栓,可挤出脂栓。好发于面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炎症明显时可有疼痛。
2.毛囊炎: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皮疹数目较多,散在分布,有轻度疼痛感,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不同类型毛囊炎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如秃发性毛囊炎可导致毛囊破坏引起永久性脱发。
三、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1.粉刺:多见于青少年,与青春期内分泌变化密切相关,此外,油性皮肤人群、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的人群也更容易出现粉刺。
2.毛囊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皮肤卫生状况差、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易患毛囊炎,搔抓、摩擦等导致皮肤破损的情况会增加毛囊炎的发生风险。
四、诊断与鉴别
1.诊断
粉刺: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一般无需特殊检查,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情况可能会结合皮肤镜等辅助检查。
毛囊炎: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细菌涂片、细菌培养等检查来明确病原菌,以进行针对性治疗。
2.鉴别:粉刺主要表现为毛囊口的角质栓及小丘疹,而毛囊炎主要是毛囊性的炎性丘疹、脓疱等,通过仔细观察皮疹的形态、分布等特点一般可鉴别,必要时可借助实验室检查进一步区分。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粉刺:轻度粉刺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如清淡饮食、规律作息、注意皮肤清洁等;中度及重度粉刺需要外用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等)或口服药物治疗。
毛囊炎: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局部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严重时需口服抗生素;对于真菌性毛囊炎则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2.预防
粉刺: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用手挤压粉刺,注意饮食均衡,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等有助于预防粉刺。
毛囊炎: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皮肤外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可降低毛囊炎的发生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水平,以减少感染风险。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皮肤娇嫩,家长要注意儿童皮肤清洁,避免儿童搔抓皮肤;老年人皮肤防御功能下降,更要注重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一旦出现皮肤小破损要及时处理,预防毛囊炎及粉刺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