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和中耳炎有什么区别呢
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炎症,分急慢性,发病因皮肤损伤或潮湿等,症状有灼热疼痛、瘙痒等,检查靠耳镜等,治疗分局部用药等;中耳炎是中耳炎性病变,分急慢性,发病与上感或咽鼓管障碍等有关,症状有耳痛、流脓等,检查含耳镜、听力等,治疗分控制感染等,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检查配合及治疗需考虑生理特点等。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1.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炎症,发病部位在外耳道。可分为急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外耳道炎,急性外耳道炎多因外耳道皮肤损伤(如挖耳、游泳时进水等)后,细菌感染引起;慢性外耳道炎常由急性外耳道炎迁延不愈、局部环境潮湿等因素导致。
2.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发病部位在中耳。分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等,急性中耳炎多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病原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慢性中耳炎常由急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引起。
二、症状表现
1.外耳道炎:
急性外耳道炎主要症状为外耳道灼热、疼痛,可伴有听力减退,严重时疼痛剧烈,影响睡眠,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有渗出物。
慢性外耳道炎表现为外耳道瘙痒、少量分泌物、听力轻度减退等,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等。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不会准确表达疼痛等不适,表现为哭闹、抓耳等;老年人可能因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恢复相对缓慢等。
2.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患者会出现耳痛,可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伴有听力减退、耳鸣、耳闷,还可能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小儿患者全身症状较明显,可出现高热、惊厥、呕吐、腹泻等。
慢性中耳炎主要症状为耳流脓、听力下降、耳鸣等,长期慢性中耳炎可能导致鼓膜穿孔等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耳炎症状表现也有特点,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直,更容易患中耳炎且症状可能更不典型;老年人中耳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表现相对复杂。
三、检查方法
1.外耳道炎:一般通过耳镜检查即可初步诊断,耳镜下可见外耳道皮肤的病变情况,如充血、肿胀、渗出等。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还会进行细菌培养等检查,以明确病原体类型,指导治疗。
2.中耳炎:需要进行耳镜检查观察鼓膜的情况,如鼓膜是否充血、穿孔等;还可能需要进行听力检查,如纯音听阈测试等,以评估听力受损情况;对于一些不典型或复杂的中耳炎,可能会进行颞骨CT等检查,了解中耳结构的病变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在检查时的配合程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镇静等情况下进行检查。
四、治疗原则
1.外耳道炎:
急性外耳道炎以局部治疗为主,清洁外耳道,根据病原体情况局部应用抗生素滴耳液等,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果疼痛剧烈,可适当给予止痛药物对症处理。
慢性外耳道炎要保持外耳道清洁,去除病因,局部应用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混合制剂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用药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
2.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早期要积极控制感染,通常全身应用抗生素,同时局部应用滴耳液,如伴有鼓膜穿孔,要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避免感染加重。对于小儿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小儿中耳炎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如乳突炎等。
慢性中耳炎如果有鼓膜穿孔,可根据情况考虑手术治疗等,如鼓室成形术等。老年人中耳炎治疗时要兼顾其基础疾病,选择对其肝肾功能等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