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和鼻窦炎的区别
慢性鼻炎与鼻窦炎在解剖部位、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慢性鼻炎病变在鼻腔黏膜,症状有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等,影像学鼻窦无明显异常,治疗以药物和非药物为主;鼻窦炎病变在鼻窦,有明显持续性鼻塞等,影像学鼻窦有异常,治疗有药物和手术等方式
一、解剖部位差异
慢性鼻炎:主要病变部位在鼻腔黏膜,包括下鼻甲、中鼻甲等鼻腔内的黏膜组织。
鼻窦炎:病变部位在鼻窦,鼻窦是鼻腔周围含气的骨质空腔,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炎症可累及单个或多个鼻窦。
二、症状表现区别
慢性鼻炎
鼻塞:多为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间歇性鼻塞表现为白天、劳动或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加重;交替性鼻塞表现为侧卧时,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较好,转卧另一侧后,另一侧鼻腔又出现阻塞。
流涕:一般为白色黏液涕,继发感染时可有脓涕。
其他:部分患者可伴有嗅觉减退、头痛等症状,但相对鼻窦炎来说头痛等症状一般较轻。年龄方面,儿童慢性鼻炎可能因长期鼻塞影响呼吸,进而影响睡眠和生长发育;成年慢性鼻炎患者可能因鼻塞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如影响嗅觉导致进食时味觉不佳等。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污染环境、吸烟等人群更易患慢性鼻炎。
鼻窦炎
鼻塞:较为明显,且多为持续性鼻塞,因鼻窦炎症导致鼻腔黏膜肿胀及脓性分泌物积聚引起。
流涕:脓涕较多,可呈黄色或黄绿色,量多少不一,前组鼻窦感染时涕可从前鼻孔流出,后组鼻窦感染时涕可向后流入咽部。
头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鼻窦炎症引起的头痛部位不同,如额窦炎多表现为前额部周期性头痛,晨起后开始逐渐加重,午后减轻;上颌窦炎多为面颊部疼痛,并可放射至头部,一般晨起轻,午后重等。
其他:可伴有嗅觉减退、全身不适等症状,如发热、乏力等,儿童鼻窦炎可能影响面部发育,因为长期鼻塞用口呼吸可能导致上颌骨变长、硬腭高拱等;成年鼻窦炎患者可能因长期脓涕刺激咽喉导致咳嗽、咳痰等,生活方式中,有过敏史的人群更容易引发鼻窦炎发作,如对花粉、尘螨等过敏者。
三、影像学检查差异
慢性鼻炎:鼻部CT或鼻内镜检查可见鼻腔黏膜不同程度的肿胀,鼻甲肥大等,但鼻窦一般无明显异常。
鼻窦炎:鼻部CT可见鼻窦黏膜增厚、鼻窦内有液平面或软组织密度影等,可明确鼻窦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四、治疗原则区别
慢性鼻炎
药物治疗: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缓解鼻腔炎症,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对于鼻塞明显者可短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但不宜长期使用,避免引起药物性鼻炎。
非药物治疗:如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和过敏原等,改善鼻腔通气。儿童慢性鼻炎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尽量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且要避免长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防止影响鼻腔正常生理功能;成年慢性鼻炎患者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戒烟、远离污染环境等。
鼻窦炎
药物治疗: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鼻窦黏膜炎症,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等;使用抗生素控制细菌感染,如明确有细菌感染时可选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但需根据病情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黏液促排剂可促进鼻窦内脓液排出,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
手术治疗:对于经药物治疗无效、鼻窦病变较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等。儿童鼻窦炎在治疗时要谨慎使用抗生素,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同时要关注鼻腔冲洗等非药物治疗的应用;成年鼻窦炎患者若病情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术前需充分评估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