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扁桃体炎和慢性扁桃体炎区别是什么
急性扁桃体炎与慢性扁桃体炎在定义与病因、症状表现、病程及预后、治疗原则和特殊人群等方面存在差异,急性扁桃体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全身和局部症状明显,经及时治疗多可治愈;慢性扁桃体多由急性反复发作或引流不畅演变而来,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可能引发并发症,治疗有保守和手术等,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患扁桃体炎各有特点需特别关注。
一、定义与病因差异
急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一种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体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感染,也可由病毒引起,如腺病毒等,起病较急,多与劳累、受凉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患。
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变为慢性炎症,病原体以链球菌及葡萄球菌等多见,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各年龄段均可能患病,但儿童及青少年相对高发。
二、症状表现不同
急性扁桃体炎:全身症状较明显,常见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伴有寒战、头痛、食欲减退、乏力、全身不适、便秘等,小儿可因高热而抽搐、呕吐或昏睡;局部症状主要为剧烈咽痛,多伴有吞咽痛,疼痛常放射至耳部,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可有脓性分泌物,下颌淋巴结常肿大、压痛。
慢性扁桃体炎: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咽干、发痒、异物感、刺激性咳嗽等轻微不适,常有急性发作病史,患者可回忆起以往有急性扁桃体炎频繁发作的情况;局部检查可见扁桃体大小不一,表面可见瘢痕,凹凸不平,与周围组织粘连,隐窝口可见黄白色干酪样点状物,有时下颌角淋巴结可肿大。
三、病程及预后区别
急性扁桃体炎:经及时有效的抗感染等治疗,一般病程较短,多在1~2周内逐渐恢复,预后较好,但若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扁桃体炎。
慢性扁桃体炎: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若长期不愈,可能会引起邻近器官的并发症,如中耳炎、鼻窦炎、喉炎等,还可能成为全身感染的病灶,诱发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全身性疾病,预后相对急性扁桃体炎而言,需要更关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且治疗上可能需要综合考虑手术等干预措施。
四、治疗原则有别
急性扁桃体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同时注意休息,多饮水,进流质饮食,加强营养等一般对症支持治疗,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治愈。
慢性扁桃体炎: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者,可采取增强免疫力、保持口腔清洁等保守治疗;对于反复急性发作、已成为病灶感染的慢性扁桃体炎,一般需考虑手术切除扁桃体,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评估病情,如发作频率、对全身健康的影响等。
五、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儿童:儿童急性扁桃体炎起病可能更急,高热时需密切监测体温,防止惊厥等情况发生,且儿童慢性扁桃体炎若反复发作,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如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影响夜间睡眠质量,进而影响生长激素分泌等,所以对于儿童扁桃体炎要积极关注,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式。
青少年:青少年患急性扁桃体炎时,若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可能会对其学业等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慢性扁桃体炎作为病灶可能影响其免疫系统及全身健康,需重视预防和规范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急性扁桃体炎时全身症状可能更重,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在治疗时要更谨慎评估药物的使用及病情变化,慢性扁桃体炎时要关注其是否因扁桃体问题影响进食等营养状况,进而影响整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