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耳炎的症状与治疗
小儿中耳炎有局部症状如耳痛、听力下降、耳流脓,还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及其他不适;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耳部护理)、药物治疗(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手术治疗(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其发生与小儿解剖生理特点相关,需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出现症状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以保障耳部健康和生长发育
一、小儿中耳炎的症状
1.局部症状:
耳痛:多见于急性中耳炎,婴儿可能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由于小儿不能准确表达疼痛,常表现为拽耳朵、摇头等。较大儿童可诉说耳内疼痛,疼痛可为持续性或搏动性,在吞咽、咳嗽时疼痛可能加重。
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急性中耳炎时由于中耳积液等原因,声音传导受阻,导致听力下降,一般为轻度至中度听力减退,对小儿的语言发育等可能产生影响,尤其是慢性中耳炎长期听力下降可能影响其学习和社交能力。
耳流脓:多见于化脓性中耳炎,当鼓膜穿孔后,耳内会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分泌物的量和性质可能因病情而异,初期可能为脓血样,后期可为黏液脓性或脓性。
2.全身症状:
发热:急性中耳炎常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婴幼儿更为明显,可能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这与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容易扩散有关。不同年龄小儿对发热的耐受和表现不同,婴儿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而较大儿童可能会诉说全身不适。
其他全身症状:可能伴有乏力、头痛、腹泻等全身不适症状,这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
二、小儿中耳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与饮食:让患儿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补充足够的水分,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利于病情恢复。不同年龄小儿的饮食需求不同,婴儿应保证母乳喂养或合适的配方奶喂养,较大儿童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耳部护理:保持耳部清洁,但要避免污水进入耳内,防止感染加重。对于有耳流脓的患儿,可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然后用抗生素滴耳液滴耳,但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小儿娇嫩的耳部黏膜。
2.药物治疗:
抗生素: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用于控制感染。急性中耳炎多为细菌感染引起,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控制炎症,但要注意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药敏试验等结果,避免滥用。不同年龄小儿对抗生素的耐受性和选择有差异,要严格按照小儿的体重等计算用药剂量范围。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较重、有严重耳痛、高热等症状的患儿,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但要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如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等,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
3.手术治疗:
鼓膜切开术:适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膨出明显,经药物治疗无效,或有并发症倾向时,通过鼓膜切开术可以引流中耳脓液,缓解症状。手术操作要精细,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术后要注意耳部护理,防止感染复发。
鼓膜置管术: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中耳积液长期不吸收的患儿,可考虑行鼓膜置管术,通过在鼓膜上放置通气管,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促进中耳炎症消退和鼓膜愈合。但要注意术后保持耳部清洁,避免通气管堵塞等情况,一般通气管可在数月至1年内自行脱出。
小儿中耳炎的发生与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小儿咽鼓管短、宽、直,呈水平位,鼻咽部感染容易通过咽鼓管波及中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小儿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治疗,以保障小儿的耳部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