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骨折后的康复训练
腕关节骨折不同阶段的康复训练方案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骨折稳定期(术后12周)进行手指活动、肩部及上肢肌肉收缩练习,特殊人群有心脏病史、孕妇需留意对应事项;骨折愈合期(术后26周)开展腕关节被动活动、前臂旋转练习,高血压患者、青少年要格外关注身体状况;骨折恢复期(术后612周)进行腕关节主动活动、抗阻训练及手部协调性练习,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长期从事手工劳动的患者需特殊护理;康复后期(术后12周以后)实施模拟日常活动训练,定期功能评估调整方案,老年人、生理期女性患者也有相应训练提醒。
一、骨折稳定期(术后12周)
1.活动手指:尽早开始握拳和伸展手指的练习。每小时进行1015次,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促进手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并避免手指关节僵硬。对于年龄较大、血液循环较差的患者或患有糖尿病、血管疾病史的患者,更要注重手指活动,以改善血液循环。
2.肩部及上肢肌肉收缩:进行肩部的耸起、放下和上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用力但关节不活动。每天进行34组,每组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维持肩部和上肢肌肉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
3.特殊人群注意: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在进行练习时,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因过度用力导致心脏负担过重。而孕妇在练习过程中,要确保身体的平衡和稳定,避免摔倒。
二、骨折愈合期(术后26周)
1.腕关节被动活动: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腕关节的被动屈伸、旋转活动。每日23次,每次每个方向进行510次温和活动,以避免影响骨折愈合。对于老年患者或骨质疏松患者,力度要更加轻柔。
2.前臂旋转练习:使用轻量级的小哑铃辅助进行前臂旋转,每次510分钟,每天23组。增加前臂肌肉力量和腕关节的灵活性。
3.特殊人群关注: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在进行练习时如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并测量血压。青少年在康复过程中,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更加注重康复训练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避免影响骨骼发育。
三、骨折恢复期(术后612周)
1.腕关节主动活动:患者主动进行腕关节的屈伸、侧偏、旋转等活动,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力度。每组1015次,每天进行34组,进一步恢复腕关节的功能。
2.抗阻训练:可以使用橡皮筋、握力器等进行抗阻练习。每天进行23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增强腕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
3.手部协调性练习:进行如捡豆子、打字等精细活动训练,提高手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每次训练时间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而定,一般在2030分钟,每周进行35次。
4.特殊人群护理: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的患者,可能在康复过程中出现关节疼痛加重的情况,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在指导下调整训练方案。长期从事手工劳动的患者,恢复期间要避免过早进行高强度的手部劳动,以防影响康复效果。
四、康复后期(术后12周以后)
1.模拟日常活动训练:模拟如开门、拧毛巾、提重物等日常活动,逐渐增加活动的难度和负荷,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每次训练持续3060分钟,每周进行35次,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2.功能评估与调整:定期进行腕关节的功能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3.特殊人群提醒: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完全恢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训练过程中要保持耐心,避免因急于求成而导致受伤。女性患者在生理期时,身体较为虚弱,可适当减少训练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