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是什么病
先天性巨结肠是常见的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疾病,病因与遗传和胚胎发育异常有关,致肠壁肌间和黏膜下神经丛缺乏神经节细胞,引起肠管痉挛和功能性肠梗阻。症状有胎便排出延迟、腹胀、呕吐、便秘等,诊断方法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钡剂灌肠、直肠肛管测压、直肠黏膜活检。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两种,保守适用于特定情况,手术是主要方法。特殊人群中,婴幼儿术前要做好肠道准备等,术后密切观察;儿童需做好心理疏导,鼓励活动和培养排便习惯;有家族遗传史人群生育前可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孕期做好产检。
一、先天性巨结肠的定义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疾病,主要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它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疾病之一。
二、病因
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和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肠壁内神经节细胞在从神经嵴迁移至肠壁的过程中出现停顿,导致肠壁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缺乏神经节细胞,使病变肠段失去正常的蠕动功能,引起肠管持续痉挛,造成功能性肠梗阻。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
三、症状表现
1.胎便排出延迟:大多数患儿出生后24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胎便,可于23天内出现低位肠梗阻症状,表现为腹胀、呕吐等。
2.腹胀:为常见症状,程度不一,严重者腹部皮肤发亮,可见静脉怒张,有时可触及充满粪便的肠袢。
3.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严重时可吐出粪样液体。
4.便秘:新生儿期后,患儿出现顽固性便秘,数天甚至12周才排便一次,需使用开塞露、灌肠等方法辅助排便。随着年龄增长,便秘症状会逐渐加重。
四、诊断方法
1.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出生史、胎便排出情况、排便习惯等,并进行腹部体格检查,了解腹胀程度、有无肠型及肿物等。
2.钡剂灌肠检查: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方法。通过向直肠内注入钡剂,观察结肠的形态、蠕动情况及有无狭窄段和扩张段。典型表现为病变肠段肠腔狭窄,近端结肠扩张,移行段呈漏斗状。
3.直肠肛管测压:检测直肠和肛管内的压力变化,判断直肠、肛管的反射功能。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直肠肛管反射消失。
4.直肠黏膜活检:取直肠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神经节细胞的有无,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金标准。
五、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适用于诊断未完全明确的病例、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或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儿。主要措施包括口服缓泻剂、润滑剂,帮助排便;使用开塞露、灌肠等方法促进粪便排出,缓解腹胀。
2.手术治疗: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方法。手术的目的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恢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常见的手术方式有Swenson手术、Duhamel手术、Soave手术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术前需做好充分的肠道准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等情况。术后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腹部情况及排便情况,加强护理,防止伤口感染。喂养时要注意少量多次,避免过度喂养导致腹胀。
2.儿童:年龄稍大的儿童可能会对疾病和手术产生恐惧心理,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术后要鼓励患儿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同时,要培养患儿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期复查。
3.有家族遗传史人群:对于家族中有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的人群,在生育前可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了解遗传风险。孕期要做好产检,以便早期发现胎儿可能存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