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折是面部易发生的骨连续性中断的损伤,常见病因有交通事故、暴力外伤、运动损伤;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咬合紊乱、张口受限;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CT);治疗原则包括保守治疗(适用于移位不明显等情况,通过颌间固定促进愈合)和手术治疗(适用于移位明显等情况,手术复位固定恢复结构功能)
一、定义
下颌骨骨折是指下颌骨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的骨的连续性中断。下颌骨是面部最容易发生骨折的骨骼之一,它呈马蹄形,位置突出,在受到撞击等外伤时易受损。
二、常见病因
1.交通事故:在交通事故中,面部容易受到方向盘、挡风玻璃等的撞击,是导致下颌骨骨折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在机动车事故中较为多见,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年轻人因驾驶或乘车时不系安全带等情况风险相对较高。
2.暴力外伤:如斗殴、摔倒时面部着地等,不同性别均可能发生,男性由于社交活动等因素相对更易因暴力外伤导致下颌骨骨折。例如,在一些暴力冲突场景中,男性更易成为攻击目标而发生下颌骨骨折。
3.运动损伤:从事某些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如拳击、足球等,运动过程中面部受到碰撞容易引发下颌骨骨折,年轻人参与此类运动时风险较高。
三、临床表现
1.疼痛:骨折部位有明显疼痛,且在咀嚼、说话、张口等动作时疼痛加剧,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都会感受到疼痛,但表现可能因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儿童对疼痛的感知可能相对更敏感,而成年人耐受程度相对不同。
2.肿胀:受伤部位出现肿胀,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逐渐加重,肿胀程度与骨折的严重程度相关,严重骨折时肿胀可能较为明显,影响面部外观,各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均会出现肿胀表现。
3.咬合紊乱:骨折后下颌骨的正常解剖结构被破坏,导致牙齿的咬合关系异常,出现咬合错位、开合等情况,这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都会面临咬合紊乱的问题,儿童若发生下颌骨骨折,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咀嚼功能的建立。
4.张口受限:由于疼痛、骨折断端移位等原因,患者张口困难,难以正常开口说话和进食,各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均可出现张口受限的情况,老年人可能本身存在一些口腔功能退化的情况,发生张口受限后对生活影响可能更大。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面部进行详细检查,触摸下颌骨区域,了解是否有压痛、骨擦感等,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检查时操作需根据个体情况适当调整力度等,儿童由于骨骼较软等特点,检查时要更加轻柔。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了解下颌骨骨折的部位、骨折线走向等情况,是常用的初步诊断方法,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都可进行X线检查,但对于一些复杂骨折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下颌骨骨折的细微结构、骨折断端的移位情况等,对于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各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均可进行CT检查,尤其对于复杂骨折的诊断价值更高。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断端移位不明显、无明显咬合紊乱等情况的患者。主要通过颌间固定等方法限制下颌骨的活动,促进骨折愈合,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严格遵守医嘱,保持口腔卫生等,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在保守治疗时需注意的事项有所不同,儿童需要家长更好地协助监督口腔卫生等情况。
2.手术治疗:对于骨折断端移位明显、咬合紊乱严重等情况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复位骨折断端并进行固定,以恢复下颌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遵循术后康复的相关要求进行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