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和慢性鼻炎的区别
急性鼻炎由病毒感染致鼻腔黏膜急性炎症,起病急,有自限性,经对症等治疗多可愈,否则易并发其他病;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下层慢性炎症,病因复杂,病程长易反复,难根治。二者在定义与病因、症状表现、病程及转归、治疗原则上有别,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一、定义与病因差异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黏膜急性炎症性疾病,常见致病病毒有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多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受凉、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发病,起病较急。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病因较为复杂,可由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未彻底治疗转化而来,也与长期吸入粉尘、有害化学气体,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全身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等因素有关,病程相对较长,常迁延不愈。
二、症状表现区别
急性鼻炎:初期患者可感觉鼻内干燥、灼热感或痒感,继而出现鼻塞,逐渐加重,多为单侧鼻塞,后可发展为双侧,同时伴有清水样鼻涕,随后鼻涕可变为黏液性或脓性。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等全身症状,儿童全身症状相对较成人明显,常可出现高热、惊厥等表现。
慢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鼻塞,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间歇性鼻塞一般白天、劳动或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加重;持续性鼻塞则程度轻重不一。鼻涕多为黏液性,若伴有感染可呈脓性。另外,慢性鼻炎患者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部分患者可出现嗅觉减退、头痛、头昏等症状。
三、病程及转归不同
急性鼻炎:病程具有自限性,通常持续1-2周,经过适当休息、对症处理等,多数患者可痊愈。若治疗不及时或机体抵抗力过差,可能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咽炎等疾病。
慢性鼻炎: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以上甚至数年,病情容易反复发作,难以完全根治,且病情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波动,如环境变化、上呼吸道感染等,若不积极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如长期鼻塞影响睡眠、导致记忆力下降等。
四、治疗原则有别
急性鼻炎: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注意休息,多饮水,清淡饮食。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以改善症状,对于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可适当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对症处理。若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情况选用抗生素治疗。
慢性鼻炎:首先需寻找并去除病因,如矫正鼻腔结构异常、治疗全身慢性疾病等。局部治疗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改善鼻塞等症状;对于鼻塞较重者,可短期使用鼻减充血剂,但需注意避免长期使用以免引起药物性鼻炎。此外,还可采用激光、射频等物理治疗方法,但需谨慎选择适应证。
五、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儿童:儿童急性鼻炎时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若出现高热应及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等,同时注意保持鼻腔通畅,可使用儿童专用的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儿童慢性鼻炎可能会影响鼻腔通气,进而影响睡眠和生长发育,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且要注意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鼻减充血剂类药物,防止引起药物性鼻炎等不良反应。
老年人:老年人急性鼻炎时要注意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因为发热、鼻塞等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老年人慢性鼻炎可能与全身免疫力下降、慢性疾病等相关,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在治疗局部症状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妊娠期女性:急性鼻炎时用药需谨慎,以免影响胎儿,一般以局部生理盐水冲洗等非药物治疗为主;慢性鼻炎的妊娠期女性同样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先尝试局部物理治疗等方法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