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怎么办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多发生于7岁以下儿童,好发于冬春季节,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炎症,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发。其症状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诊断依靠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腹部超声。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感染治疗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低龄儿童和有基础疾病儿童治疗需谨慎。护理要密切观察病情、注意饮食卫生等,预防需加强锻炼、注意饮食卫生、做好保暖等。
一、认识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多发生于7岁以下儿童,好发于冬春季节。通常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炎症之后。由于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肠道淋巴组织丰富,在受到病原体侵袭时,肠系膜淋巴结容易发生炎症反应。
二、症状表现
1.腹痛:是最主要的症状,疼痛部位不固定,多以脐周或右下腹为主,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痉挛性疼痛,疼痛可呈间歇性发作。
2.发热:部分患儿可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可低,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患儿可出现高热。
3.恶心、呕吐:由于炎症刺激胃肠道,患儿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4.腹泻或便秘:部分患儿可伴有腹泻或便秘症状,腹泻时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或水样便;便秘时则排便困难,大便干结。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患儿腹部,可发现腹部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有时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可升高。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是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及数量,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皮质增厚,血流信号增多。
四、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让患儿卧床休息,调整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2.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可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果考虑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3.对症治疗:对于腹痛明显的患儿,可给予腹部热敷或按摩,以缓解疼痛;对于发热的患儿,体温低于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体温高于38.5℃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对于呕吐、腹泻严重的患儿,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低龄儿童:低龄儿童身体机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治疗过程中应更加谨慎。尽量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物理降温、腹部按摩等。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用药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
2.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果患儿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在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用药时需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管理。
六、护理与预防
1.护理:在患儿患病期间,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变化。注意患儿的饮食卫生,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同时,要安抚患儿的情绪,避免患儿因疼痛和不适而哭闹。
2.预防:平时要注意加强患儿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在冬春季节,要注意保暖,避免患儿受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炎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