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憩室是膀胱黏膜通过膀胱壁肌层薄弱处向外膨出的袋状结构,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和有症状之分,诊断方法包括超声、膀胱镜、CT或MRI等检查,治疗原则是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处理原发病或手术治疗。
一、病因及相关因素
先天性因素:在胚胎发育时期,膀胱肌层的缺陷可能导致先天性膀胱憩室,部分患儿可能存在尿路发育异常相关的遗传因素影响膀胱肌层的正常形成。比如一些染色体异常相关的综合征可能伴随膀胱憩室的发生,在婴幼儿群体中需考虑先天性因素导致膀胱憩室的可能,其发病与胚胎发育阶段的基因调控等因素相关。
后天性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常与下尿路梗阻有关,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疾病,由于膀胱内压力长期增高,膀胱黏膜可通过肌层的薄弱部位向外突出形成憩室。长期的尿路梗阻会逐渐促使膀胱憩室的形成,不同性别中,男性因前列腺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所以男性后天性膀胱憩室的发生可能与前列腺相关疾病导致的梗阻更密切,而女性也可能因其他原因导致下尿路梗阻进而引发膀胱憩室。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憋尿等不良习惯可能不是直接病因,但会影响膀胱功能,对于已有膀胱结构基础问题的人群,可能会加重膀胱憩室相关症状。
二、临床表现
无症状情况:部分较小的、单发的膀胱憩室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若为先天性较小憩室,婴幼儿时期可能因症状不明显而未被察觉,随着年龄增长,若未出现并发症可能长期无症状。
有症状情况:当膀胱憩室较大或合并其他问题时,可能出现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费力、尿线变细等,这是因为憩室占据膀胱空间或影响膀胱的正常收缩排尿功能,在中老年男性中因前列腺增生等导致下尿路梗阻基础上出现膀胱憩室时,排尿困难症状可能更明显;还可能出现尿路感染相关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这是由于憩室内尿液不易排出,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尿路感染相关症状,但中老年人群因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等因素可能更易反复出现尿路感染;若憩室合并结石,还可能出现血尿等表现,结石刺激憩室黏膜导致出血。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作为初步筛查方法,能观察到膀胱壁向外突出的无回声区等憩室表现,简便易行,可用于各年龄段人群,婴幼儿也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膀胱憩室情况,超声检查能初步判断憩室的大小、位置等。
膀胱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膀胱憩室的开口、位置及憩室内情况,对于明确诊断膀胱憩室有重要价值,适用于各种年龄段,通过膀胱镜可以清晰看到憩室与膀胱的关系等,但对于婴幼儿进行膀胱镜检查需谨慎操作,充分评估风险。
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膀胱憩室的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复杂情况的膀胱憩室诊断有重要意义,各年龄段均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检查,比如对于怀疑有膀胱憩室合并周围组织病变的情况,CT或MRI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四、治疗原则
无症状膀胱憩室: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了解憩室变化情况,对于婴幼儿的先天性小憩室,需密切观察其发育过程中憩室的变化,根据随访结果决定后续处理。
有症状膀胱憩室:若存在下尿路梗阻等基础病因,需处理原发病,如前列腺增生导致梗阻的男性患者,可能需要针对前列腺增生进行相应治疗;对于膀胱憩室本身引起明显症状的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憩室切除术等,手术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比如婴幼儿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其耐受能力等,中老年患者手术则要考虑其全身状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