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隐睾症什么意思
小儿隐睾症是男性小儿常见泌尿生殖系统先天性疾病,病因包括内分泌因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异常、雄激素分泌不足)和解剖因素(睾丸引带异常、腹股沟管发育异常),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睾丸位置异常及伴随症状,对健康有生育功能影响和恶变风险,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治疗有激素治疗(1岁内)和手术治疗(1岁后,最佳时机12岁),家长需密切关注并及时带小儿就医治疗。
一、小儿隐睾症的定义
小儿隐睾症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腹腔下降至阴囊内的一种常见男性小儿泌尿生殖系统先天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睾丸会逐渐从腹腔经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若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异常,睾丸停留于腹腔、腹股沟管内等部位,就形成了隐睾症。
二、发病原因
(一)内分泌因素
1.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异常: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不足或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分泌异常,会影响睾丸的正常下降。例如,当促黄体生成素缺乏时,会导致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减少,进而影响睾丸的下降过程。
2.雄激素分泌不足:睾丸的正常下降依赖于足够的雄激素,若胎儿自身雄激素产生不足,或靶器官对雄激素不敏感,都可能引发隐睾症。
(二)解剖因素
1.睾丸引带异常:睾丸引带对睾丸的下降起重要作用,若睾丸引带发育异常,如太短或缺失,会阻碍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
2.腹股沟管发育异常:腹股沟管过窄或周围组织异常,会限制睾丸通过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
三、临床表现
(一)单侧或双侧睾丸位置异常
单侧隐睾症患儿可表现为一侧阴囊扁平,触诊阴囊内无睾丸;双侧隐睾症患儿则阴囊明显小而扁平,双侧阴囊内均不能触及睾丸。
(二)伴随症状
部分患儿可能伴有腹股沟区肿物,有时可在腹股沟区触及到未降入阴囊的睾丸。
四、对健康的影响
(一)生育功能影响
隐睾症会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因为阴囊内的温度低于腹腔温度,而未降入阴囊的睾丸长期处于相对较高的温度环境中,会导致生精细胞受损,从而影响精子的生成,增加成年后不育的风险。一般来说,双侧隐睾症患儿不育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侧隐睾症患儿。
(二)恶变风险
未降入阴囊的睾丸发生恶变的风险比正常阴囊内的睾丸高得多。隐睾发生肿瘤的机会大约是正常睾丸的2040倍,且年龄越小,日后发生恶变的可能性越大。
五、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仔细触诊阴囊及腹股沟区来初步判断睾丸是否存在以及位置。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内,睾丸还有可能自行下降至阴囊,若6个月后仍未下降,则隐睾症的可能性较大。
(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腹腔内、腹股沟管内等部位是否存在睾丸以及睾丸的大小、形态等情况,有助于明确睾丸的位置。
六、治疗
(一)激素治疗
对于1岁以内的患儿,可尝试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通过药物刺激促进睾丸下降。但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掌握。
(二)手术治疗
对于1岁以后仍未下降的睾丸,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将睾丸牵引至阴囊内并固定,以恢复睾丸的正常生理环境,降低日后发生不育和恶变的风险。手术的最佳时机一般建议在12岁之间进行。
七、温馨提示
对于家长而言,要密切关注小儿阴囊内睾丸的情况,在小儿出生后定期检查阴囊。若发现睾丸未降入阴囊,应及时带小儿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同时,要了解隐睾症可能对小儿未来生育和健康产生的影响,保持积极的治疗态度,在治疗过程中要配合医生,做好小儿的术后护理等工作,确保小儿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大程度降低隐睾症对小儿健康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