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上皮增生并伴有腺性化生的非肿瘤性炎性病变,病因包括感染、结石、尿液反流等,症状有尿频、尿急等,诊断依靠尿液检查、超声检查、膀胱镜及活检,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两种,不同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女性、有慢性病病史者)在治疗时有不同注意事项,平时可通过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定期体检等方法预防。
一、腺性膀胱炎的定义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非肿瘤性炎性病变,是膀胱黏膜上皮增生并伴有腺性化生的疾病,它是膀胱移行上皮在长期受到刺激后,出现了化生性改变。
二、腺性膀胱炎的病因
1.感染因素:如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的长期感染,持续刺激膀胱黏膜,引发病变。例如大肠杆菌感染,长期存于膀胱内,反复刺激膀胱黏膜。
2.结石因素:膀胱内结石会持续摩擦膀胱黏膜,引起黏膜损伤和慢性炎症改变,进而可能诱发腺性化生。
3.尿液反流:下尿路梗阻等原因导致尿液反流,使尿液中的有害物质如尿素等对膀胱黏膜产生刺激。像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不畅,引起尿液反流至膀胱。
4.其他可能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膀胱外翻等先天性异常也可能增加腺性膀胱炎的发病风险。
三、腺性膀胱炎的症状
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的尿频、尿急、尿痛、血尿,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排尿困难。症状的严重程度会受到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的影响。例如,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对症状的耐受能力可能更差;平时生活中饮水少的人,会使尿液中有害物质浓度升高,症状可能更明显;有慢性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患者,症状发作可能更频繁。
四、腺性膀胱炎的诊断
1.尿液检查:通过分析尿液中的细胞成分、有无潜血等情况,初步判断膀胱是否存在异常。
2.超声检查:能够观察膀胱壁的厚度、有无占位性病变等,为诊断提供初步依据。
3.膀胱镜检查及活检:这是诊断腺性膀胱炎的金标准。通过膀胱镜可以直接观察膀胱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
五、腺性膀胱炎的治疗
1.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病变范围较小的患者。生活方式调整方面,建议患者多饮水,增加排尿,有助于减少有害物质在膀胱内的停留时间。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改善刺激症状的药物等。
2.手术治疗:对于病变范围较广、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经尿道膀胱病损电切术等。手术治疗后还可能需要结合膀胱灌注药物等辅助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在手术治疗时,要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术后密切观察身体恢复情况。
2.儿童:儿童患腺性膀胱炎相对少见,但一旦确诊,治疗要更加谨慎。尽量采用非药物干预和保守治疗方法,避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如需手术,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术后加强护理。
3.女性: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使其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进而增加腺性膀胱炎的发病风险。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经期和孕期卫生。如果处于孕期,治疗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
4.有慢性疾病史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较高,容易合并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控制,治疗腺性膀胱炎时要积极控制血糖,以提高治疗效果。
七、腺性膀胱炎的预防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避免憋尿,减少有害物质在膀胱内的积累。
2.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会阴部的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3.定期体检:对于有泌尿系统疾病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和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