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和脑血栓区别在哪
脑栓塞与脑血栓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预后及预防方面存在差异。脑栓塞发病急骤,栓子来源多样,CT发病24-48小时见低密度灶,治疗含改善循环等及针对栓子治疗;脑血栓多在安静起病,由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血管闭塞,CT发病24小时内多无异常,治疗有超早期溶栓等;二者预后与多因素相关,预防分别针对原发病及基础疾病等,不同人群患病及预后有不同体现,需针对性采取措施。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栓子来源主要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心源性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瓣膜病等是常见原因,栓子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导致血管堵塞。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基础上,血管腔逐渐狭窄乃至完全闭塞所引起的脑梗死。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常发生在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脂质等沉积形成血栓,逐渐阻塞血管。
二、临床表现差异
脑栓塞:发病急骤,多在活动中起病,无前驱症状,症状常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可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因栓子来源不同可能伴有原发病表现,如心房颤动患者可有心律不齐等表现。
脑血栓:多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部分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前驱症状,如短暂的肢体无力、麻木等,症状多在数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言语不利等,一般意识清楚或仅有轻度意识障碍,若梗死面积大或部位关键可出现昏迷等严重情况,其症状相对脑栓塞进展稍缓。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脑栓塞:头部CT在发病24-48小时内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检查早期即可发现梗死灶,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急性脑梗死显示敏感,可早期发现缺血病变。
脑血栓:头部CT在发病24小时内多无明显异常,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检查同样可早期通过DWI等序列发现梗死区域,且对于小病灶及后颅窝病变等显示较CT更清晰。
四、治疗原则区别
脑栓塞:治疗主要是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防治并发症等,同时针对栓子来源进行治疗,如心源性脑栓塞需抗凝治疗,但要注意出血风险评估,在发病早期符合溶栓指征时可考虑溶栓治疗等。
脑血栓:早期主要是超早期溶栓治疗(需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对于大梗死灶有脑疝倾向者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等。
五、预后及预防差异
预后:脑栓塞的预后与栓子来源、栓塞部位及大小等有关,心源性脑栓塞复发风险较高;脑血栓的预后与梗死面积、部位及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来说,脑血栓若能早期规范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较好预后,但也有部分患者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
预防:脑栓塞预防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率、节律等,非心源性脑栓塞要防治动脉硬化等;脑血栓预防主要是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对于有TIA发作的患者要及时干预。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脑栓塞和脑血栓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都有不同体现,例如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基础疾病多更易患这两种疾病,男性和女性在某些基础疾病的发生率上可能有差异,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有相关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群需更积极控制病情以降低发病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更加密切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注意避免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对于有房颤的患者,无论男女都要规范抗凝治疗以减少脑栓塞发生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