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药有哪些
六种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如苯海索,抑制脑内乙酰胆碱活性,适用于年轻、震颤明显早期患者,老年、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慎用或禁用)、金刚烷胺(促进多巴胺释放并阻止再摄取,对少动等有改善作用,肾功能不全等患者慎用)、复方左旋多巴(如美多巴、息宁,作为多巴胺前体补充脑内多巴胺,适用于各类型阶段患者,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慎用,闭角型青光眼及精神病患者禁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等,直接刺激多巴胺受体,可用于早、中晚期患者,注意冲动控制障碍等不良反应)、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如司来吉兰等,抑制酶活性减少多巴胺降解,可单药或联合用药,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联用需谨慎)、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如恩他卡朋等,与复方左旋多巴联用治疗有症状波动患者,托卡朋可能有肝毒性,严重肝功能损害者禁用)。
一、抗胆碱能药
1.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脑内乙酰胆碱的活性,相应提高多巴胺效应,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和强直症状。
2.适用人群:适用于年龄较轻、震颤明显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
3.常见药物:苯海索。
4.特殊人群提示:老年患者慎用,因为此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幻觉等不良反应。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禁用,因为药物可能会加重这些疾病的症状。
二、金刚烷胺
1.作用机制:促进多巴胺在神经末梢的释放,并阻止其再摄取,从而增强多巴胺的作用,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还具有抗胆碱能作用。
2.适用人群:对少动、强直、震颤均有改善作用,对伴异动症患者可能有帮助。
3.特殊人群提示:肾功能不全、癫痫、严重胃溃疡、肝病患者慎用,因为金刚烷胺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导致药物蓄积;癫痫患者使用可能增加癫痫发作风险;严重胃溃疡患者可能加重溃疡症状;肝病患者可能影响药物代谢。
三、复方左旋多巴
1.作用机制:作为多巴胺的前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经多巴脱羧酶作用转化为多巴胺,补充纹状体中多巴胺的不足,从而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是治疗帕金森病最基本、最有效的药物。
2.适用人群:对震颤、强直、运动迟缓等均有较好的疗效,适用于各种类型和阶段的帕金森病患者。
3.常见药物:美多巴、息宁。
4.特殊人群提示: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慎用,因为可能会加重溃疡症状。闭角型青光眼、精神病患者禁用,因为药物可能会影响眼压和精神状态。
四、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1.作用机制:直接刺激多巴胺受体,模拟多巴胺的作用,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
2.适用人群:可用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也可与复方左旋多巴联合应用于中晚期患者,以减少复方左旋多巴的剂量和副作用。
3.常见药物:普拉克索、罗匹尼罗等。
4.特殊人群提示:冲动控制障碍是此类药物相对特异的不良反应,如出现过度赌博、购物、性欲亢进等,需及时就医调整药物。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五、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
1.作用机制:抑制单胺氧化酶B的活性,减少多巴胺的降解,增加脑内多巴胺的水平,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
2.适用人群:可单药用于早期帕金森病,也可与复方左旋多巴联合用于中晚期患者,能延缓运动并发症的发生。
3.常见药物:司来吉兰、雷沙吉兰。
4.特殊人群提示: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合用时,可能会发生5-羟色胺综合征,需谨慎联用。
六、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1.作用机制:抑制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的活性,减少左旋多巴在外周的代谢,增加其进入脑内的含量,延长左旋多巴的作用时间,减少症状波动。
2.适用人群:与复方左旋多巴联合使用,适用于有症状波动的帕金森病患者。
3.常见药物:恩他卡朋、托卡朋。
4.特殊人群提示:托卡朋可能有肝脏毒性,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有严重肝功能损害者禁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