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单纯性鼻炎概述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常见鼻黏膜及黏膜下层慢性炎症,病因涉及局部(急性鼻炎反复发作等)、全身(慢性疾病等)及不良习惯;临床表现有鼻塞(间歇性、交替性)、鼻涕、嗅觉减退等;诊断靠症状评估、鼻内镜和前鼻镜检查;需与肥厚性鼻炎等鉴别;治疗包括病因和局部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局部因素方面,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未彻底治疗,是引发本病的主要原因;鼻腔及鼻窦慢性炎症,长期鼻塞导致鼻黏膜长期受刺激等,也可诱发慢性单纯性鼻炎。全身因素包括全身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等,可使鼻黏膜营养或功能发生障碍;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C缺乏;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均可能影响鼻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引发该病。此外,长期吸入污染空气或化学物质,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等,也与慢性单纯性鼻炎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二、临床表现
1.鼻塞:具有间歇性和交替性特点。间歇性表现为白天、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交替性则表现为侧卧时,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较好,转卧另一侧后,另一侧鼻腔又出现阻塞。
2.鼻涕:一般为黏液性鼻涕,继发感染时可呈脓性。鼻涕可向后流入咽部,引起咳嗽、多痰等症状。
3.其他症状:由于鼻塞,患者可出现嗅觉减退、头痛、头昏等症状,长期鼻塞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日常生活及工作学习等。
三、诊断方法
1.症状评估:详细询问患者鼻塞等症状的发生、发展情况,包括持续时间、轻重程度及相关诱发因素等。
2.鼻内镜检查:通过鼻内镜可直接观察鼻黏膜的情况,可见鼻黏膜慢性充血、肿胀,下鼻甲黏膜肿胀,表面光滑,触之柔软,探针轻压可出现凹陷,移去探针后凹陷很快恢复。
3.前鼻镜检查:可观察到鼻黏膜慢性充血,下鼻甲肿胀,总鼻道有黏液性分泌物等表现。
四、鉴别诊断
需与肥厚性鼻炎、变应性鼻炎等疾病相鉴别。肥厚性鼻炎多表现为持续性鼻塞,鼻黏膜增生、肥厚,下鼻甲呈桑葚样改变等;变应性鼻炎常有明显的过敏史,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较为突出,鼻黏膜苍白、水肿等。
五、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全身慢性疾病、鼻窦炎等局部疾病,改善营养状况,避免接触污染空气及刺激性物质等。
2.局部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水肿作用,可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改善鼻塞等症状。
鼻腔生理盐水冲洗:可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过敏原等,减轻鼻黏膜水肿,改善鼻腔通气。
鼻减充血剂:可短期使用,缓解鼻塞症状,但需注意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药物性鼻炎。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慢性单纯性鼻炎时,需更加注重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刺激性物质。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谨慎选择,优先考虑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如鼻腔生理盐水冲洗等非药物干预措施。由于儿童鼻腔黏膜较为娇嫩,在进行鼻腔检查或治疗时需更加轻柔,减少对鼻黏膜的损伤。同时,要关注儿童因鼻塞导致的睡眠呼吸障碍等问题,及时干预以保障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慢性单纯性鼻炎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鼻腔生理盐水冲洗等。若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进行,充分权衡药物治疗的收益与对胎儿可能产生的风险。同时,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诱发鼻炎发作的因素,如花粉、粉尘等。
3.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单纯性鼻炎时,常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兼顾疗效与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使用鼻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与其他正在服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关注老年人因鼻塞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及可能出现的跌倒等风险,给予相应的关怀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