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什么意思
腔隙性脑梗塞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上,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引发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的特殊脑梗塞类型,病变范围多为220毫米,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或轻微。其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微栓子等;临床表现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诊断可通过CT、MRI及其他检查;治疗采用药物治疗、控制基础疾病和康复治疗;不同人群需注意不同事项,老年人要注意休息、合理用药,年轻人要调整生活方式,特殊病史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女性在特殊时期要注意相应保健。
一、腔隙性脑梗塞的定义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
二、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管腔狭窄,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如血压突然下降,易导致这些小血管闭塞,引发腔隙性脑梗塞。
2.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较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病变,影响脑部小血管的正常功能。
4.微栓子:如来自心脏或大动脉的小栓子,随血流进入脑部微小动脉,可阻塞血管,引起腔隙性脑梗塞。
三、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1.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无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皮质功能障碍等。
2.纯感觉性卒中:患者仅出现一侧面部及肢体感觉障碍,而无肢体无力、视野缺损等症状。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病变对侧轻偏瘫伴小脑性共济失调,下肢往往重于上肢。
4.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严重构音不清、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
四、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
1.CT检查:能发现较大的腔隙性病灶,但对于较小的病灶,尤其是发病早期,可能显示不清。
2.MRI检查: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更为敏感,能清晰显示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灶,可发现CT难以发现的微小病灶。
3.其他检查:如脑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于了解脑部血管的情况,排查病因。
五、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
1.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丁苯酞)、神经保护药物(如依达拉奉)等。
2.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较差,发生腔隙性脑梗塞后,应更加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同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定期复查。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年轻人:年轻人发生腔隙性脑梗塞,多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应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适当运动。
3.特殊病史人群:有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较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在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时,要综合考虑原发病的情况,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4.女性:女性在经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生理状态会发生变化,可能影响病情恢复。经期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孕期用药要谨慎,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更年期女性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