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以及预后与预防。脑血栓形成是在动脉壁病变基础上血管腔狭窄闭塞致脑梗死,发病较缓;脑栓塞是栓子致血管闭塞,起病急骤。两者影像学检查有差异,治疗原则有相似又有不同,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预防分别针对各自情况进行。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脑血栓形成: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基础上,血管腔逐渐狭窄乃至完全闭塞所引起的脑梗死。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脂质等沉积形成血栓,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者,这些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脑血栓形成的风险。
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使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栓子来源主要有心源性(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等)、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等),发病年龄因栓子来源不同而异,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非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中老年。
二、临床表现
脑血栓形成: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较缓慢,症状常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不同的血管受累会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如大脑中动脉受累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一般意识障碍较轻,若梗死面积大、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脑栓塞: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是脑卒中发病最急的类型。常见症状也包括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由于起病突然,患者往往在活动中突然发病,部分患者可伴有头痛、呕吐等症状,意识障碍程度因栓塞部位和范围而异,部分患者可迅速出现昏迷。
三、影像学检查
脑血栓形成:头部CT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早期就可发现梗死灶,尤其是DWI序列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很高,能更早发现缺血半暗带,有助于早期治疗决策。
脑栓塞:头部CT表现为低密度梗死灶,与脑血栓形成的CT表现类似,但脑栓塞有时可发现脑内出血性梗死,这是因为栓子移动使血管再通,血液漏出所致;头部MRI同样可早期发现梗死灶,对于脑栓塞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
脑血栓形成:早期可考虑溶栓治疗(需符合溶栓指征),常用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但有严格的时间窗要求(一般在发病4.5小时内);还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脑循环药物、神经保护剂等。对于大梗死灶有脑疝倾向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脑栓塞:治疗原则与脑血栓形成有相似之处,也可进行溶栓等治疗,但栓子来源的心源性脑栓塞溶栓时需更谨慎。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对于心房颤动患者需抗凝治疗以预防再栓塞,但抗凝治疗也有相应的禁忌证和出血风险等需要评估。
五、预后与预防
脑血栓形成:预后与梗死面积、部位及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一般来说,小面积梗死且治疗及时的患者预后较好,大面积梗死或重要功能区梗死预后较差。预防主要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脑栓塞:预后取决于栓子的性质、数量、栓塞部位及基础疾病等,心源性脑栓塞复发风险较高。预防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积极治疗心房颤动,防止血栓形成;对于非心源性脑栓塞要避免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等的来源,如避免骨折后脂肪栓子形成,避免潜水等导致空气栓子进入血管等。特殊人群方面,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基础疾病者更应密切关注血管健康,定期体检;心房颤动患者需规律服用抗凝药物并监测凝血功能;儿童若发生脑栓塞需特别重视原发病因排查,如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和长期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