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是猩红热
猩红热有特定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最先于颈部等部位,24小时内蔓延全身,为针尖大小充血性皮疹,有痒感,呈鸡皮样粗糙感)、发病2-3天后出现杨梅舌;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及病原学检查(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金标准,快速链球菌抗原检测可初步筛选);流行病学特点是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易感人群为普遍易感且儿童尤其是5-15岁高发;需与麻疹、风疹、药疹等鉴别,麻疹有特定出疹顺序及卡他症状等,风疹发热低、皮疹稀疏等,药疹有明确用药史等。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8~40℃左右,伴有头痛、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儿童可能相对更敏感,体温波动可能更明显,且幼儿可能因表达不清而仅表现为烦躁等。
2.皮疹:是猩红热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最先出现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皮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按压可褪色,伴有痒感。典型的皮疹特点为全身皮肤弥漫性发红基础上,广泛存在密集而均匀的红色细小丘疹,像鸡皮样,用手触摸时感觉粗糙。
3.杨梅舌:发病2~3天后,舌乳头肿胀、发红,突出于白色舌苔之外,形似杨梅,这也是猩红热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儿童尤其明显,需仔细观察口腔内舌部情况来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一般可达(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达80%以上,严重感染时可出现核左移现象。这是因为机体受到链球菌感染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导致白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变化,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特点,血常规变化可能相对更显著,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病原学检查
咽拭子培养:取咽部及扁桃体分泌物进行培养,可分离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这是确诊猩红热的金标准。但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一般24~48小时出结果。对于儿童来说,采集咽拭子可能会有一定不适,需耐心安抚配合。
快速链球菌抗原检测:通过免疫学法检测咽拭子中的链球菌抗原,阳性结果有助于诊断,但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可作为初步筛选手段,儿童进行该项检测相对简便快捷,但准确性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三、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主要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患者和带菌者。患者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相互传播,所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之一,需特别注意集体场所的防控。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如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链球菌,可被他人吸入而感染;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等途径传播,但相对少见。在儿童聚集的环境中,如教室、幼儿园等,空气飞沫传播的风险较高,需保持良好的通风等防护措施。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尤其是5~15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这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接触病原体后更容易感染有关。不同性别在发病率上无明显差异,但儿童群体中需重点关注。
四、与其他相似疾病的鉴别
1.麻疹:麻疹也有发热、皮疹等表现,但麻疹的皮疹特点是红色斑丘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逐渐蔓延至面部、躯干、四肢,出疹顺序有规律可循,且患者多有咳嗽、流涕、结膜充血等卡他症状,口腔内可见麻疹黏膜斑,这些与猩红热的皮疹表现和伴随症状不同,可通过详细的症状观察和病史询问进行鉴别。
2.风疹:风疹一般发热较低,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分布较稀疏,全身症状较轻,耳后、枕后淋巴结常肿大,与猩红热的高热、密集充血性皮疹等表现有明显区别,可通过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进行区分。
3.药疹:有明确的用药史,皮疹形态多样,与用药有明显时间关系,停用致敏药物后皮疹可逐渐消退,一般无猩红热特有的杨梅舌等表现,可通过询问用药情况等进行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