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和菌血症的区别有哪些
败血症与菌血症在病原体位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上有差异。败血症是病原体入血大量繁殖致全身严重感染,有严重全身症状、多器官功能障碍等,血常规白细胞等有相应改变,血培养阳性率高,需早期足量足疗程联合用药等;菌血症是血液检测到病原菌但一般不大量繁殖,全身症状相对轻,血常规改变不明显,血培养阳性率低,主要处理局部感染灶并短期用抗菌药物。
一、定义与病原体位置
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病原体可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播散到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病原体进入血液后,可随血流到达肺部、肝脏、肾脏等部位,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
菌血症:是指血液中检测到病原菌,但病原菌在血液中一般不大量繁殖,通常是短暂地一过性通过血液循环,多由局部感染灶的细菌短暂侵入血流引起。比如皮肤局部的小伤口受到污染后,细菌短暂进入血流,但很快被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清除。
二、临床表现差异
败血症:全身症状往往较为严重,可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且热型不规则)、寒战、精神萎靡、神志改变(如谵妄、昏迷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还可能迅速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表现,如肝功能损害(血清转氨酶升高等)、肾功能损害(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等)、凝血功能异常(皮肤瘀点、瘀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出现血压下降、四肢湿冷、脉搏细速等休克表现。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败血症可能还会出现哭闹不安、拒食、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表现;老年败血症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临床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但感染中毒症状可能更易迅速加重。
菌血症: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多表现为轻度发热、畏寒,一般无明显的多器官功能损害表现。但如果菌血症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也可能逐渐发展为败血症,出现更严重的临床表现。例如,一些口腔手术或泌尿系统侵入性操作后短时间出现的菌血症,患者可能仅有短暂的低热,而无其他明显不适,但如果未及时控制,可能进一步引发败血症。
三、实验室检查特点
血常规:
败血症:白细胞计数常明显升高,可高达(20-30)×10?/L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伴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也有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但提示病情较重。例如,研究表明,在严重败血症患者中,约60%-70%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的情况。
菌血症: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一般无明显的核左移及中毒颗粒改变。
血培养:
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率较高,通常能培养出病原菌,且病原菌在血液中大量存在。
菌血症:血培养阳性率相对较低,且病原菌一般是短暂存在于血液中,培养出病原菌的时间可能较晚或培养结果为一过性阳性。
四、治疗原则不同
败血症:需要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由于病情较重,往往需要联合用药。同时,要积极处理感染灶,如清除脓肿、拔除感染的导管等。还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补充营养,维护重要器官功能等。对于出现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进行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在不同年龄患者中,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根据年龄进行调整,儿童患者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老年患者则要考虑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调整药物剂量。
菌血症:主要是针对局部感染灶进行处理,如对皮肤伤口进行清创、对泌尿系统感染进行相应的引流等,同时使用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短期治疗,一般抗菌药物使用疗程相对较短。但如果菌血症反复发作或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延长抗菌药物使用疗程或进一步检查有无潜在的易导致菌血症的基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