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中国已于2000年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一、概述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7岁>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婴幼儿。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1960年>,中国自行成功研制出首批脊灰减毒活疫苗,从根本上改变了脊灰疫苗依赖进口的历史。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于<2000年>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二、病因
引起小儿麻痹症的罪魁祸首是脊髓灰质炎病毒。该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
三、症状
1.前驱期
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增多、扁桃体肿大等。一般持续<4天>。
2.瘫痪前期
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入本期,少数于前驱期症状消失后数天再次发热,经<1~6天>热退后再次出现肢体瘫痪,可为不对称性或对称性。主要累及单侧下肢,称为“弛缓性瘫痪”。瘫痪如不及时恢复,可发生肌肉萎缩,肢体畸形,甚至导致终生残疾。
3.瘫痪期
一般于瘫痪后1~2周,体温开始下降,腱反射逐渐恢复,瘫痪不再进展,历时<2~4周>进入恢复期。如发生肺炎、泌尿系感染或褥疮等并发症,常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恢复后常留有后遗症。
4.后遗症期
肌肉瘫痪和肢体畸形固定,<1年>后仍不能恢复者为后遗症,常见的后遗症有:足部畸形、髋关节脱位、下肢不等长、脊柱弯曲畸形、肌肉萎缩、手部畸形和吞咽困难等。
四、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少数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
2.脑脊液检查
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多在<500×10?/L以下,早期以多核细胞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定量轻度增加,糖及氯化物正常。
3.病毒分离
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门拭子采集标本,分离出病毒后,还需进行血清学鉴定。
4.血清学检查
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常用的方法有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免疫荧光技术等。
五、诊断
根据患者有发热、肢体疼痛,后期出现弛缓性瘫痪,分布不规则、深浅感觉存在等,结合病毒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可作出诊断。
六、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口腔卫生,多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羹、牛奶、米粥等,保持皮肤清洁,勤翻身,防止发生褥疮。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
患者有发热、咽痛等症状时,可使用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2)康复治疗
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包括按摩、针灸、理疗等,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3.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肢体畸形,可在病情稳定后进行手术治疗,以矫正畸形,恢复肢体功能。
七、预后
小儿麻痹症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等。一般来说,病情越轻、治疗越早,预后越好。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会留下后遗症。
八、预防
1.管理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及时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直至最后接触后<2周>,对患者的呼吸道和肠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均需消毒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环境卫生,做好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对本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3.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法是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自<2月龄>开始,连服三次,每次间隔一个月,四岁再加强一次。与脊髓灰质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口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进行应急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