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流性咽喉炎
反流性咽喉炎是因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刺激损伤黏膜引发的疾病,发病基础是胃食管反流,常见症状有咽喉异物感、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咳嗽、清嗓频繁等,高危人群包括中老年人及有不良生活方式、胃食管反流病病史者,诊断方法有症状评估、胃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阻抗监测等,治疗原则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体重、戒烟限酒)、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等)、手术治疗(内科无效严重时考虑)
反流性咽喉炎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刺激损伤咽喉黏膜并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一、发病机制
胃食管反流是其主要的发病基础,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清除能力下降等因素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其中的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刺激性物质会损伤咽喉部黏膜,引发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
二、常见症状表现
1.咽喉部异物感:患者常感觉咽喉部有异物,咳之不出,咽之不下,这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与反流物刺激咽喉黏膜,导致黏膜水肿、感觉神经受刺激有关。
2.声音嘶哑:反流物刺激喉部黏膜,影响声带的正常运动和发音功能,从而出现声音嘶哑,严重时可能导致发音困难。声音嘶哑的程度可因反流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
3.咽喉疼痛:咽喉部黏膜受到反流物的刺激损伤,可引起疼痛,疼痛性质可为刺痛、灼痛等,尤其在吞咽时可能会加重疼痛感觉。
4.咳嗽:反流物刺激咽喉部可引起咳嗽,这种咳嗽往往没有明显的咳痰,可能是由于反流物刺激气道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咳嗽反射。咳嗽可能在夜间较为明显,影响患者睡眠。
5.清嗓动作频繁:由于咽喉部不适,患者会频繁做出清嗓的动作,试图缓解咽喉部的异物感等不适。
三、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反流性咽喉炎,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
2.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食用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食物,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增加反流风险。例如,高脂肪饮食可延缓胃排空,使胃内压力升高,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
肥胖:肥胖患者腹腔内压力增高,容易促使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肥胖是反流性咽喉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饮酒:吸烟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饮酒可刺激胃酸分泌,两者都增加了反流性咽喉炎的发病几率。
3.病史因素:有胃食管反流病病史的患者,发生反流性咽喉炎的风险明显增高,因为胃食管反流病本身就是胃内容物反流的基础疾病。
四、诊断方法
1.症状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咽喉部不适、声音嘶哑、咳嗽等症状的发生时间、频率、严重程度等。
2.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和胃内的情况,了解是否存在食管炎症、溃疡、反流等病变,但胃镜检查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反流性咽喉炎,因为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食管病变。
3.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在食管内放置pH电极,连续24小时监测食管内的pH值变化,能够准确反映食管的反流情况,是诊断反流性咽喉炎的重要客观依据之一。
4.食管阻抗监测:除了监测pH值外,还可以监测食管内的阻抗变化,能更全面地评估反流情况,尤其是对非酸性反流的检测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上述易引起反流的食物,建议少食多餐,避免过饱饮食,睡前3小时不宜进食。
控制体重:肥胖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等方式减轻体重,以降低腹腔内压力,减少反流风险。
戒烟限酒:戒烟可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限酒能减少胃酸分泌,有助于缓解反流性咽喉炎的症状。
2.药物治疗: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抑制胃酸分泌,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决定。
3.手术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抗反流手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严格评估后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