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隐睾症是什么疾病
小儿隐睾症是指睾丸未正常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内的常见男性小儿泌尿生殖系统先天性疾病,发病与解剖、内分泌因素相关,有阴囊外观异常等表现,危害包括影响生育、增加恶变风险及造成心理影响,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建议出生后612个月内干预,方法有激素治疗和手术治疗,术前需清洁会阴部、安抚患儿,术后要观察手术部位、限制剧烈活动、关注心理状态。
一、定义
小儿隐睾症是指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内的一种常见男性小儿泌尿生殖系统先天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睾丸会逐渐从腹腔内下降至阴囊,而患有隐睾症的小儿,睾丸可能停留于腹腔、腹股沟管等部位。
二、发病原因
1.解剖因素:
睾丸引带异常或缺失,会影响睾丸正常下降至阴囊的过程。例如,引带发育不良或未能正常发挥牵引睾丸至阴囊的作用,导致睾丸下降受阻。
精索血管或输精管过短,限制了睾丸从腹腔向阴囊的正常迁移。
2.内分泌因素:
母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足可影响睾丸下降。胎儿的睾丸下降依赖于母体和自身分泌的激素调节,若母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分泌量不够,会干扰睾丸正常下降的内分泌调控机制。
睾丸自身分泌的雄激素不足也会导致隐睾发生,因为雄激素对于睾丸下降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睾丸自身雄激素产生异常时,会影响其正常下降至阴囊。
三、临床表现
1.阴囊外观异常:患侧阴囊扁平,单侧隐睾时双侧阴囊不对称,患侧阴囊内摸不到睾丸。
2.可回缩睾丸情况:部分患儿的睾丸可在阴囊上方或腹股沟区域被触摸到,有时会自行回缩到腹腔等部位,但又可能再次下降至阴囊附近,这种情况需要密切观察。
四、危害
1.生育功能影响:未降入阴囊的睾丸处于相对较高的温度环境中,而阴囊内温度低于腹腔温度,这种温度差异会影响睾丸生精功能,导致精子生成障碍,成年后可能出现不育的情况,单侧隐睾患儿也有50%左右会影响生育能力,双侧隐睾则不育风险更高。
2.恶变风险增加:隐睾发生肿瘤的几率比正常阴囊内睾丸高2050倍,且位置越高,恶变的可能性越大。例如,腹腔内的睾丸恶变风险明显高于腹股沟管内的睾丸。
3.心理影响:由于阴囊外观异常,可能会对患儿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患儿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来初步判断睾丸是否在阴囊内,以及睾丸的位置等情况。一般在新生儿期即可进行初步的体格检查,对于阴囊内未触及睾丸的患儿需要进一步检查。
2.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可以明确睾丸是否存在以及大致的位置,超声能够清晰显示腹腔、腹股沟管等部位是否有睾丸组织,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六、治疗时机及方法
1.治疗时机:一般建议在出生后612个月内进行干预治疗。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睾丸还有可能自行下降至阴囊,若超过1岁,睾丸的生精功能开始受到影响,所以应尽早干预。
2.治疗方法
激素治疗:对于部分患儿可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激素进行治疗,通过注射激素来刺激睾丸下降,但激素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严格掌握。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睾丸下降固定术等。通过手术将睾丸牵引至阴囊内并固定,以恢复睾丸正常的生理环境,降低后续的生育功能影响和恶变风险等。
七、特殊人群(小儿)护理及注意事项
1.术前护理
保持患儿会阴部清洁卫生,防止感染,因为手术区域需要良好的卫生条件。
安抚患儿情绪,避免其过度哭闹,以免增加腹压,影响手术区域等情况。
2.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手术部位情况,如有无出血、红肿等异常,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护理,确保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限制患儿剧烈活动,避免睾丸再次受到影响,因为术后睾丸刚刚固定,需要一定时间恢复稳定的位置,剧烈活动可能导致睾丸移位等情况。
关注患儿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安抚,因为手术可能对患儿心理有一定影响,需要帮助患儿缓解可能出现的不安等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