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老人右肱骨骨折怎么办
75岁老人右肱骨骨折需先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评估与诊断,治疗方案分保守和手术,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还需注意75岁老人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及心理关怀
一、骨折的初步评估与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老人受伤的机制,如是跌倒、车祸等外伤导致右肱骨骨折,了解受伤时的具体情况,包括受伤部位的受力情况等,这对于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和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由于老人年龄较大,还需关注其既往病史,如是否有骨质疏松症等基础疾病,因为骨质疏松可能会影响骨折的愈合等情况。
2.体格检查:对右肱骨骨折部位进行细致检查,观察是否有肿胀、畸形、压痛、异常活动等表现。同时检查患肢的感觉、运动情况,以判断是否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
3.影像学检查:首选X线检查,可明确右肱骨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必要时可进行CT及三维重建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端的细节情况,对于制定手术方案等有重要价值。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骨折,或者老人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的情况可考虑保守治疗。例如,轻度的裂缝骨折等。
具体措施: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左右。在此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肿胀情况、固定的松紧度等。同时,针对老人年龄大、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的情况,可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如使用钙剂、维生素D等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以促进骨折愈合和预防再次骨折。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如果骨折移位明显、累及关节面、保守治疗难以维持复位等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粉碎性骨折且移位明显影响关节功能的情况。
手术方式: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手术可以恢复肱骨的解剖结构,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手术对于老人来说也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充分评估老人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是否能耐受手术。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或外固定后早期)
患肢肌肉收缩锻炼:鼓励老人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收缩舒张练习,每天多次进行,每次持续一定时间。这样可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
肩部、腕部等邻近关节活动:在不影响骨折部位的情况下,进行肩部、腕部等邻近关节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如肩关节的前屈后伸、腕关节的屈伸等活动,以维持邻近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
2.中期康复(骨折有一定愈合后)
骨折部位渐进性活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右肱骨部位的活动度锻炼。例如,在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度的右肘关节屈伸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等情况。
力量训练:随着骨折的进一步愈合,可开始进行患肢的力量训练,如使用轻重量的器械进行轻度的上肢力量练习,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
全面功能恢复锻炼:进行全面的右上肢功能恢复锻炼,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穿衣、洗漱等动作的练习,以恢复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可进行一些体育锻炼相关的活动,如适度的上肢伸展运动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四、特殊人群(75岁老人)的注意事项
1.营养支持:老人年龄大,骨折愈合需要充足的营养,应给予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饮食,如牛奶、鸡蛋、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促进骨折愈合。
2.预防并发症
肺部感染:由于老人长期卧床等原因,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鼓励老人深呼吸、咳嗽,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压疮:长期卧床的老人容易发生压疮,要注意定期为老人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设备。
泌尿系统感染:要鼓励老人多饮水,保持尿路通畅,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3.心理关怀:75岁老人可能会因为骨折后活动受限等情况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属和医护人员要给予心理关怀,多与老人沟通交流,帮助老人树立康复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