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术后膝盖痛怎么办
股骨颈骨折术后膝盖痛有废用性肌萎缩及关节僵硬、神经牵涉痛、深静脉血栓形成、创伤性关节炎等多种原因,需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评估,可采取康复训练(包括膝关节屈伸和下肢肌肉力量训练)、物理治疗(热敷、理疗)、抗凝治疗等干预措施,老年、年轻及有基础疾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原因分析
股骨颈骨折术后膝盖痛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是废用性肌萎缩及关节僵硬,骨折后患者活动减少,下肢肌肉废用性萎缩,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不平衡,且关节活动度下降,易导致膝盖痛;二是神经牵涉痛,股骨颈骨折部位的神经与膝关节周围神经有一定关联,骨折刺激可能引起膝盖部位的牵涉痛;三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下肢活动少,血液回流减慢,有形成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血栓影响血液循环可导致膝盖痛;四是创伤性关节炎,虽然主要骨折部位是股骨颈,但骨折创伤可能影响膝关节的力学环境,长期可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导致膝盖痛。
二、评估检查
1.体格检查:检查膝盖的外观,有无肿胀、畸形,按压膝盖周围不同部位判断疼痛点,检查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包括屈伸、内外翻等活动时的情况。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初步了解膝关节的骨质情况,看有无骨质增生、关节间隙改变等创伤性关节炎的早期表现。
超声检查:对于怀疑深静脉血栓的情况,超声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能观察下肢静脉内有无血栓形成及血流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膝关节周围软组织、韧带、半月板等情况,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软组织损伤、半月板损伤等导致膝盖痛的原因。
三、干预措施
1.康复训练
膝关节屈伸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膝关节屈伸练习,从被动屈伸开始,逐渐过渡到主动屈伸,恢复膝关节活动度和周围肌肉力量,一般术后早期可在病床进行被动屈伸,后期逐步增加主动活动量。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需适当调整,比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训练要更缓慢温和;年轻患者可适当加快进度但也要保证安全。
下肢肌肉力量训练:包括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平卧,绷紧大腿前面的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进行;还可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伸直腿抬高至一定高度(一般30°左右),保持一段时间后放下,逐步增加抬高的高度和保持的时间,以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改善膝盖受力情况。
2.物理治疗
热敷:可促进膝关节周围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一般在术后48小时后,若局部无明显出血等情况可进行热敷,温度不宜过高,一般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但对于有糖尿病等血管病变的患者,热敷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
理疗:如超声波理疗,可促进组织修复,减轻炎症反应;中频电疗等也可改善膝关节周围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但理疗的参数设置等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专业人员操作。
3.抗凝治疗:对于有深静脉血栓风险的患者,可根据情况进行抗凝治疗,如使用抗凝药物(但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同时要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要更谨慎评估抗凝治疗的风险和收益。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康复训练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舒适性,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疲劳和损伤加重。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比如合并心血管疾病时,康复训练强度要严格控制,防止因训练引发心血管事件。
2.年轻患者:年轻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要遵循康复训练的循序渐进原则,避免因急于恢复而过度训练造成膝关节新的损伤。在进行影像学检查等时,要向患者解释检查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消除其顾虑。
3.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处理膝盖痛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比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康复训练时的血糖变化,避免因训练导致血糖波动过大;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康复训练时血压的变化,防止血压过高引发不良事件。同时,在使用任何治疗措施时,都要考虑对基础疾病的影响,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