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鳞屑角化型脚气
鳞屑角化型脚气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常见类型,累及足底等部位,有皮肤鳞屑、角化过度等表现,症状特点为一般瘙痒轻、病程长,发病与真菌感染及个体因素有关,诊断靠临床表现观察和真菌学检查,需与水疱型、浸渍糜烂型脚气鉴别。
一、定义
鳞屑角化型脚气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性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累及足底、足侧缘及足跟部位。
二、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
鳞屑:患处皮肤会出现大量鳞屑,这些鳞屑通常是干燥、细碎的,容易脱落。其形成是由于皮肤角质层受到真菌的侵袭,导致角质代谢异常,过度增生和脱落。例如,足底皮肤可能布满一层白色或淡黄色的鳞屑,用手触摸能感觉到皮肤表面不光滑,有粗糙感。
角化过度:皮肤角质层增厚,足部皮肤变得粗糙、坚硬,纹理加深。这是因为真菌长期感染刺激皮肤,使得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和角化。足跟部位尤其明显,可能会出现干裂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行走,因为增厚的角质层在行走时受到摩擦容易破裂、疼痛。
2.症状特点
一般无明显瘙痒或瘙痒较轻:与水疱型脚气等相比,鳞屑角化型脚气的瘙痒症状相对不突出,但也有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能仍会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这是因为真菌对皮肤的刺激方式和程度在不同类型的脚气中有所不同,鳞屑角化型主要以角质代谢异常和增厚为主要表现,对神经末梢的刺激相对没有水疱型那么强烈。
病程较长:由于皮肤角化过度,真菌难以被彻底清除,所以疾病容易迁延不愈,病程往往比较长。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三、发病原因
1.真菌感染
皮肤癣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等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引起。这些真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而足部是容易出汗且相对密闭的部位,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例如,长时间穿不透气的鞋子,会使足部局部温度升高、湿度增加,有利于皮肤癣菌的滋生。
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如与患有脚气的人共用拖鞋、脚盆、毛巾等物品,就有可能被感染。在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公共场所,也是真菌传播的常见场所。
2.个体因素
年龄: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青少年和成年男性相对更常见。青少年活动量较大,足部容易出汗;成年男性可能由于职业等原因,穿皮鞋等不透气鞋子的情况较多,增加了患病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足部多汗、不注意足部清洁卫生的人,患病几率较高。比如,一些运动员由于训练强度大,足部出汗多,如果不能及时清洁和保持足部干燥,就容易引发鳞屑角化型脚气。
病史:有足部其他皮肤疾病史,或者曾经有过脚气病史的人,再次感染皮肤癣菌的几率会增加。例如,曾经患过水疱型脚气,在病情恢复过程中没有彻底消除真菌,就可能转化为鳞屑角化型脚气。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足部皮肤的鳞屑、角化过度等典型表现,初步怀疑为鳞屑角化型脚气。
2.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的鳞屑等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若能看到真菌菌丝或孢子,即可明确诊断为真菌感染。这是一种简单快速的检查方法,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真菌的形态来确定是否感染。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不仅可以进一步确定真菌的种类,还可以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为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不过真菌培养所需时间相对较长,一般需要几天到一周左右。
五、与其他类型脚气的鉴别
1.水疱型脚气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足部出现成群或散在的小水疱,水疱壁厚,内容物清澈,周围皮肤无明显角化过度。瘙痒症状通常比较明显。
发病机制:多是由于真菌感染后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表皮内液体聚集形成水疱。与鳞屑角化型脚气的角质代谢异常和增厚不同,水疱型脚气以水疱形成为主要特征。
2.浸渍糜烂型脚气
临床表现:好发于足趾间,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伴有渗液,瘙痒剧烈。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足部多汗,趾间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加上真菌感染,导致皮肤角质层浸渍、糜烂。这与鳞屑角化型脚气的干燥鳞屑、角化过度表现有明显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