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是什么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经粪-口等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有特定病原体特点,临床表现分潜伏期、急性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可通过血清学等检查诊断,治疗以休息营养支持为主,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预防。
一、甲肝的定义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二、甲肝的病原体特点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心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耐受低温、乙醚等,在-20℃环境中可存活数年,加热至100℃5分钟可将其灭活,对甲醛、氯等消毒剂敏感。
三、甲肝的传播途径
1.粪-口传播:这是甲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例如,被甲肝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健康人接触后就可能感染。比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未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的地区,若水源被甲肝患者粪便污染,饮用后就易引发甲肝流行;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如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等,人食用后也会感染。
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通过密切接触被甲肝病毒污染的物品而传播,比如与甲肝患者共用餐具、水杯等。在家庭、学校等人员密切接触的场所,这种传播方式较为常见。
四、甲肝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平均28天。潜伏期内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具有传染性。
2.急性期
黄疸前期:起病急,多数患者有发热,体温可在38-39℃左右,持续1-3天。同时伴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小儿患者黄疸前期症状相对较轻,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呕吐、腹泻等。
黄疸期:发热消退,巩膜、皮肤出现黄疸,黄疸先从颜面开始,逐渐波及全身。黄疸出现后,发热等全身症状逐渐减轻,而消化道症状可能加重。肝大,质地软,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脾大。
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1-2个月。
五、甲肝的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检测:抗-HAVIgM是诊断甲型肝炎的特异性指标,是早期诊断甲肝的重要依据,一般在发病后1-4周出现,3-6个月后逐渐消失。抗-HAVIgG出现较晚,但可长期存在,阳性表示既往感染过甲肝或接种过甲肝疫苗。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检测:HAVAg阳性可直接诊断甲肝,但由于检测方法较复杂,临床上较少应用。
2.肝功能检查:可见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明显升高,胆红素升高,反映肝脏炎症和损伤情况。
六、甲肝的治疗原则
甲肝为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休息、营养支持为主,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但对于重症患者需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1.休息:发病早期需卧床休息,症状明显改善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一般休息时间不少于3-4周。小儿患者由于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营养支持: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热量供应。对于食欲差的患者,可适当静脉补充葡萄糖、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小儿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
七、甲肝的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甲肝患者应早期隔离,隔离期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3周。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45天,以便早期发现甲肝患者。
2.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净后食用,提倡分餐制等。在集体用餐场所要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物被甲肝病毒污染。
加强粪便管理:不随意排放污水,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最有效的措施。甲肝疫苗分为甲肝减毒活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儿童可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甲肝疫苗,一般1岁以上未感染过甲肝的儿童可接种。成人中高危人群,如从事食品加工、卫生保健等人员,也应接种甲肝疫苗。接种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IgG,起到保护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