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炎症性疾病,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演变或一开始就慢性化,病因包括内部的遗传体质、内分泌及代谢改变等和外部的气候变化、食物等因素;症状有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改变等,好发于手部、小腿等部位,瘙痒明显;诊断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类等药物、口服抗组胺药等)和物理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各有注意事项;虽病情易反复难根治,但积极治疗和有效预防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患者需保持良好习惯、避免诱因、加强皮肤护理并定期复诊。
一、慢性湿疹的定义
慢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属于湿疹的慢性阶段,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通常是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演变而来,也可一开始就呈现慢性化表现。
二、病因
1.内部因素:慢性湿疹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体质有一定关系,具有过敏体质的人群更容易患病。此外,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血液循环障碍,如小腿静脉曲张等;神经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等;以及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湿疹。
2.外部因素:生活环境中的气候变化、食物、吸入物、动物皮毛、各种化学物质等都可能成为诱因。例如,长期处于潮湿或炎热的环境,食用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接触化妆品、洗涤剂等化学物品。
三、症状表现
1.皮肤特征: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皮肤纹理加深、增宽,外观类似皮革。
2.好发部位:好发于手部、小腿、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部位。不同部位的慢性湿疹可能有其特殊表现,如手部慢性湿疹常与职业因素有关,表现为手掌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外阴、肛门部位的慢性湿疹则因局部潮湿、摩擦,瘙痒症状更为明显。
3.瘙痒:瘙痒是慢性湿疹的主要症状之一,呈阵发性,常在夜间或情绪紧张时加重。患者常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进而引发感染,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四、诊断
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过程、症状特点、可能的诱发因素等。同时,还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皮肤的形态、分布等特征。在必要时,可能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以排除其他疾病,并明确可能的过敏原。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刺激性物质,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过度搔抓、热水烫洗等。同时,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
2.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是治疗慢性湿疹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可起到抗炎、止痒的作用。对于瘙痒严重的患者,还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果合并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3.物理治疗:紫外线疗法对慢性湿疹有一定的疗效,可促进皮损的愈合,减轻瘙痒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在治疗慢性湿疹时应选择温和、无刺激的药物。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保持皮肤清洁、涂抹保湿霜等。同时,要注意剪短儿童的指甲,防止搔抓皮肤。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孕妇:孕妇在治疗慢性湿疹时需要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一般优先选择外用药物治疗,且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同时,孕妇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加重病情。
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干燥,屏障功能减退,在治疗慢性湿疹时要注意加强皮肤的保湿护理。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七、预后和预防
慢性湿疹病情容易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和诱发因素,加强皮肤的护理。定期复诊,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