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的区别是什么
败血症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繁殖产毒致急性全身性感染,脓毒血症是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且为败血症严重阶段,二者在定义、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等方面有区别,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对其有影响,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一、定义方面
1.败血症:是指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病原菌通常为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2.脓毒血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败血症的严重阶段,不仅有病原菌的存在,还伴有因感染引起的宿主防御反应失调,导致远处器官的功能障碍等。
二、病理生理机制方面
1.败血症:主要是病原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其产生的毒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功能紊乱等。
2.脓毒血症:除了病原菌及其毒素的作用外,还涉及机体复杂的免疫炎症反应。感染灶的病原菌及其产物激活宿主的免疫系统,导致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大量释放,引起全身炎症反应,进而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严重并发症。
三、临床表现方面
1.败血症:常见症状有高热、寒战、皮肤瘀点、肝脾肿大等。血液培养可发现病原菌。例如患者可能突然出现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同时伴有怕冷、发抖等寒战表现。
2.脓毒血症:除了有败血症的一些表现外,还可能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的相关表现,如呼吸急促(提示可能存在急性肺损伤等肺部功能障碍)、尿量减少(提示可能有肾功能受累)等。而且脓毒血症患者的炎症指标往往更高,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升高更为明显。
四、诊断方面
1.败血症:主要依靠血液、骨髓等培养发现病原菌来确诊。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皮疹等。
2.脓毒血症:诊断需要满足SIRS的标准(体温>38℃或<36℃、心率>90次/分、呼吸频率>20次/分或PaCO?<32mmHg、白细胞计数>12×10?/L或<4×10?/L或未成熟中性粒细胞>10%),并且有明确的感染灶,同时存在器官功能障碍等表现。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对两者的影响及应对
1.年龄
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发生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时病情变化更快。例如新生儿败血症可能表现不典型,仅有体温不升、拒奶、反应差等非特异表现,而脓毒血症在儿童中更容易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因为儿童的器官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应对上需要更加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一旦怀疑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且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发生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时病情更重,预后较差。老年人的感染可能更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应对时要重视老年人的基础疾病管理,积极寻找感染灶,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和抗感染治疗。
2.性别:一般来说,性别对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的发生发展本身无明显特异性影响,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等,机体的免疫状态可能有变化,相对更容易发生感染相关的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等情况。例如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免疫力相对降低,发生感染后更易发展为脓毒血症等严重情况。应对时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要更加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3.生活方式:长期酗酒者肝脏功能受损,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进而增加患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的风险;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削弱机体免疫力,使个体更易受到病原菌侵袭,增加感染后发展为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的可能性。应对上要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4.病史: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发生细菌感染,且感染后易发展为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有免疫缺陷病史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自身免疫力低下,发生感染后更易进展为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应对时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缺陷病史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在出现感染征象时要尽早识别并进行规范的抗感染等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