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炎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膝关节相关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通过视诊观察膝关节外形等,触诊检查周围压痛和肿胀;影像学检查有X线可看骨质变化、MRI能显软组织结构病变、CT对复杂骨质病变有价值;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可初步判断全身性因素,血沉和C-反应蛋白助判断炎症活动程度,自身抗体检查可鉴别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膝关节炎。
一、体格检查
1.视诊:观察膝关节的外形,有无肿胀、畸形(如膝内翻、膝外翻等)、肌肉萎缩等情况。例如,膝内翻表现为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膝外翻则是两膝能相碰而两足内踝不能靠拢。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正常膝部形态略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结合其年龄阶段判断是否正常;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跪坐等)的人群,视诊时更要关注是否因生活方式导致膝关节形态异常。
2.触诊:检查膝关节周围有无压痛,压痛部位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变位置,如髌骨关节压痛可能提示髌股关节炎;触摸膝关节周围是否有肿胀,肿胀的程度、范围等可辅助判断病情轻重。不同病史的患者,触诊时的感受可能不同,如有既往膝关节外伤病史者,触诊时需更细致判断是否有异常。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意义:是膝关节炎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观察膝关节骨质的变化,如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一般能较早发现膝关节的结构性改变,对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人群的膝关节X线表现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骨垢线等结构与成人不同;对于有长期负重劳动等病史的人群,X线检查更能清晰显示骨质的磨损等情况。
具体操作:患者站立或仰卧位拍摄膝关节正位、侧位片,必要时加拍切线位片。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意义:能更清晰地显示膝关节软组织结构,如半月板、韧带、滑膜等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膝关节炎的诊断,尤其是软骨损伤、半月板损伤等情况的诊断价值较高。在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MRI对膝关节内部结构的显示基本一致,但需注意儿童的骨骺等结构在MRI上的表现与成人不同。有膝关节外伤病史且怀疑有内部软组织结构损伤的人群,MRI检查尤为重要。
具体操作:患者平卧于MRI检查床上,膝关节保持放松状态,进行膝关节的横断面、冠状面等多方位扫描。
3.CT检查
意义:对于一些复杂的骨质病变,如膝关节骨质的细微骨折、骨肿瘤等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可提供更清晰的骨质结构图像。在年龄较大、有长期骨关节疾病病史且怀疑骨质有特殊病变的人群中,CT检查可能有更重要的作用。
具体操作:患者根据检查要求采取合适体位,进行膝关节的螺旋CT扫描,然后通过计算机重建图像。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意义:部分膝关节炎患者可能出现血常规的异常,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出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的改变。通过血常规检查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炎症等全身性因素参与膝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有一定差异,儿童的血常规指标与成人不同,需依据相应年龄段的参考值判断。有全身发热等感染症状的膝关节炎患者,血常规检查更具必要性。
具体操作:采集患者静脉血,进行血常规项目的检测。
2.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
意义:血沉和C-反应蛋白是炎症指标,膝关节炎处于活动期时,血沉可增快,C-反应蛋白可升高,有助于判断膝关节炎的炎症活动程度。不同年龄人群的血沉和CRP正常参考值不同,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血沉可能有一定波动。对于有长期慢性炎症表现的膝关节炎患者,监测血沉和CRP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等。
具体操作:采集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
3.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等自身抗体检查
意义:对于鉴别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膝关节炎有重要意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可检测到类风湿因子阳性,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自身抗体的阳性率等有所不同,女性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概率相对较高。有家族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进行自身抗体检查更有必要。
具体操作:采集静脉血,进行相应自身抗体的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