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什么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其症状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斑膜,形似奶块,严重时会使患者疼痛、烦躁、哺乳困难等。发病原因在婴幼儿主要与抵抗力弱、产道感染、喂养器具不洁及滥用药物有关,成人则多与免疫力下降、口腔卫生不良等因素有关。诊断一般通过观察症状,不典型时需涂片或培养。治疗上,轻症可加强口腔护理,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重症需用抗真菌药物。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治疗时各有注意事项。预防方面要注意口腔卫生、加强营养、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定期对婴幼儿用品等消毒。
一、鹅口疮的定义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一种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多见于婴幼儿,但任何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的口腔、肠道、阴道等部位,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和口腔内的正常菌群的制约,不会引发疾病。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口腔环境发生改变时,白色念珠菌就会大量繁殖,从而导致鹅口疮的发生。
二、鹅口疮的症状表现
1.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三、鹅口疮的发病原因
1.婴幼儿:婴儿口腔黏膜娇嫩,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较弱。分娩过程中,婴儿通过产道时可能感染母亲阴道内的念珠菌;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乳头不清洁,都可能是感染的来源。另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会造成体内菌群失调,使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而引发鹅口疮。
2.成人:成年人患鹅口疮多与自身免疫力下降有关,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慢性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等。口腔卫生不良、佩戴不合适的假牙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四、鹅口疮的诊断
医生一般通过观察口腔内的典型症状即可做出诊断。如果症状不典型或诊断不明确,可能会进行涂片检查或培养,从病变部位取少量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以明确诊断。
五、鹅口疮的治疗
1.一般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通过加强口腔护理来缓解症状。用2%~5%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改变口腔的酸性环境,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同时,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喂奶后给婴儿喝少量温开水,以冲洗口腔内的残留奶液。
2.药物治疗:症状较重者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制霉菌素等。将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吞咽功能不完善,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药物被吞咽。同时,要加强对婴幼儿的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喂奶器具要定期消毒。如果宝宝是母乳喂养,妈妈在喂奶前要清洗乳头,勤换内衣。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弱,患鹅口疮后恢复可能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补充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如果佩戴假牙,要注意假牙的清洁,定期取下清洗。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鹅口疮时,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七、鹅口疮的预防
1.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是预防鹅口疮的关键。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使用软毛牙刷,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2.加强营养: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抵抗力。对于婴幼儿,要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成分,有助于增强宝宝的免疫力。
3.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避免长期、大量使用,以免引起体内菌群失调。
4.定期消毒:对于婴幼儿的奶瓶、奶嘴、玩具等物品要定期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的方法。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乳头的清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