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是什么意思
尿潜血“+-”表示弱阳性,即尿液有极少量红细胞,可能由生理性(如剧烈运动、女性生理期)和病理性(如泌尿系统疾病的肾小球肾炎、结石、感染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血液疾病)因素导致,需进一步复查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明确,生理性因素致者休息后可能恢复,病理性者需针对疾病处理,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应遵医嘱进一步检查处理。
一、尿潜血“+-”的含义
尿潜血“+-”表示尿潜血检测结果为弱阳性,即尿液中存在极少量的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是没有红细胞或仅有极少量红细胞的,通过尿潜血检测出现“+-”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相关的异常情况,但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二、可能导致尿潜血“+-”的常见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肾脏轻微损伤或肾小球通透性短暂增加,从而出现尿潜血弱阳性。例如,长期不运动的人突然进行马拉松长跑后,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青少年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若运动强度过大较易出现此情况;成年人长时间未运动后突然剧烈运动也可能引发。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缺乏运动后突然增加运动量易导致该情况。
2.女性生理期:女性在生理期时,经血可能会污染尿液,导致尿潜血检测出现弱阳性结果。此时需要在生理期结束后再进行复查,以排除生理性因素的影响。对于女性群体,尤其是处于生理期的女性,在进行尿潜血检测时需要特别说明生理期情况,避免误判。
(二)病理性因素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从而出现尿潜血弱阳性。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患急性肾小球肾炎相对较多见,成年人慢性肾小球肾炎更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有肾炎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该情况复发导致尿潜血“+-”。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可能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引起出血,导致尿潜血弱阳性。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泌尿系统结石,男性相对发病率略高一些,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人群复发时易出现此情况。
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炎症刺激会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现红细胞漏出,从而表现为尿潜血弱阳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相对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时可能出现该情况。
2.其他系统疾病
全身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泌尿系统出血,出现尿潜血弱阳性。这些疾病可发生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无明显性别差异,有相关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需警惕出现尿潜血异常。
三、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当发现尿潜血“+-”时,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通常会进行尿常规的复查,同时还可能需要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以观察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对于怀疑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肾功能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分析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进一步检查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儿童进行超声检查时需注意检查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成年人有长期吸烟史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可能需要更全面评估是否存在肿瘤等病变。
四、应对与注意事项
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尿潜血“+-”,如剧烈运动引起的,一般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复查可能会恢复正常。对于病理性因素导致的,需要针对具体疾病进行相应处理。例如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泌尿系统结石需要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出现尿潜血“+-”时要更加谨慎,需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全面检查,避免延误病情;孕妇出现尿潜血“+-”时需要考虑是否对胎儿有影响,要综合评估并进行合适的处理;老年人出现尿潜血“+-”时要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可能,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进行合理治疗。同时,无论何种人群,出现尿潜血“+-”后都要避免过度紧张,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