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炎和中耳炎区别
鼓膜炎发生在鼓膜,病变局限,病因有感染(病毒、细菌、外伤后)和非感染(气压损伤),症状有局部耳痛、鼓膜充血等及部分全身症状,检查有耳镜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对症或用抗生素;中耳炎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病因有感染(细菌、病毒,儿童因咽鼓管等易感染)和其他(咽鼓管障碍、邻近器官病变),症状局部耳痛、听力下降等及明显全身症状,检查有耳镜、听力和影像学,治疗控制感染、通畅引流、病因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鼓膜炎:是发生在鼓膜的炎症,主要病变局限于鼓膜本身。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病变部位相对鼓膜炎更广泛。
二、病因方面
鼓膜炎:
感染因素: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流感病毒等,也可由细菌感染导致,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等,外伤导致鼓膜受损后细菌侵入也可引发鼓膜炎,儿童因免疫力相对较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后更易波及鼓膜引发鼓膜炎。
非感染因素:气压损伤等物理因素可引起鼓膜炎,例如乘坐飞机时气压变化可能损伤鼓膜引发炎症,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在乘坐飞机时若未做好耳部调节可能更易出现。
中耳炎:
感染因素:主要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且直,鼻咽部感染时病原体更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且男孩和女孩在这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儿童期发病率整体高于成人。
其他因素:咽鼓管功能障碍、邻近器官病变等也可引发中耳炎,比如腺样体肥大可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通气引流从而诱发中耳炎,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因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出现中耳炎,儿童因腺样体相对较发达,更易受其影响。
三、症状表现
鼓膜炎:
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耳痛,可为剧烈疼痛或胀痛,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不同而异,儿童可能因表述不清而表现为哭闹不安等;伴有鼓膜充血、肿胀,严重时鼓膜表面可能出现血疱等改变。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度全身症状,如低热等,儿童免疫力较弱时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如发热较成人更易出现且体温可能更高。
中耳炎:
局部症状:耳痛是常见症状,儿童患者耳痛表现可能更突出,婴儿可能会频繁抓耳等;听力下降也是常见表现,可伴有耳鸣;鼓膜穿孔时可出现耳道流脓等症状,儿童鼓膜较薄,中耳炎时鼓膜穿孔相对成人可能更易发生。
全身症状: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可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发热时更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还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
四、检查方法
鼓膜炎:
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肿胀,若有血疱则表现为鼓膜表面有暗红色或黑色血疱样改变,通过耳镜可直接观察鼓膜的病变情况,儿童进行耳镜检查时需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实验室检查:病毒感染时血常规可能显示淋巴细胞增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能增高,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要注意采血的规范和准确性。
中耳炎:
耳镜检查:可发现鼓膜充血、穿孔等,通过耳镜能观察中耳腔的情况,儿童耳镜检查需注意安抚患儿配合。
听力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试等,可了解听力下降的程度和类型,儿童进行听力检查时需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设备。
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等,可清晰显示中耳乳突等部位的病变情况,对于诊断复杂的中耳炎或判断有无并发症等有重要意义,儿童进行CT检查时要做好辐射防护。
五、治疗原则
鼓膜炎:
病毒感染引起的鼓膜炎,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止痛药物缓解耳痛等,一般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可等待机体自身恢复,儿童患者使用止痛药物需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形式。
细菌感染引起的鼓膜炎,需使用抗生素治疗,选择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儿童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按照儿童剂量和疗程使用。
中耳炎:
控制感染: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儿童中耳炎多为细菌感染,需选用对儿童相对安全有效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
通畅引流:如有鼓膜穿孔,要清理耳道脓液,保持耳道通畅,儿童清理耳道脓液时动作要轻柔。
病因治疗:如治疗腺样体肥大等邻近器官病变,对于因腺样体肥大引发中耳炎的儿童,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腺样体。



